美文网首页
为政第二(13)

为政第二(13)

作者: 妙行如涣 | 来源:发表于2020-10-19 22:34 被阅读0次

 

29

【原文】: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章旨】:本章

注释】:也有另一种断句方法,“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意思一致。

【语释】:子贡问怎样才算得上一个君子。孔子说:“在没说之前,先做事,做到了然后才说,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释义】:

学习这段话的时候,首先我们看是子贡问孔子,孔子如此回答。联想到之前几章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问孝,孔子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情况给与不同的回答,契理契机。这里肯定也是契理契机的。子贡是何人,言语修的最好的人,就是最能说的,辩才无碍,外交家。而特别能说的人,往往都会有一个毛病,就是“说的多,做的少“。所以,孔子借着子贡问的这个问题,直接点他。因为子贡问的是君子何为,这个问题若要真的全面回答,估计几天几夜都说不完,整部论语很多处都是在描绘君子。而孔子在这里直接就回答,“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就是点子贡的问题,契理契机的指点他不但要能说,还要能做。其实,孔子应该不是单单说给子贡听的,是说给天下所有“特别能说”的人或“光说不做”的人听的。

朱子说,读《论语》最重要的一个方法,是我们把自身置于其中,这句话不是孔子对他弟子讲的,是对我们讲的,这样便可以直接接受圣人的教诲,这样学《论语》才有真实的受益。所以,当读到这一章,感觉就像是孔子直接在对我讲,在指出我的毛病,并且他也充分考虑了我的承受能力,所以,讲的很委婉。孔子温良恭俭让,用语都是点到为止,没有那么赤裸裸,非常温和,让我们自己去内省。内省后再自己去改正。否则过于刻薄的指责就容易让对方过于羞愧而产生自卑、抵触、逃避等种种负面的情绪。所以,在体会这一章时,我静了很久,激起了过往很多的经历。有反省自己说话过于刻薄,看到别人问题,容易抓住不放,喋喋不休,尤其对自己的孩子。也看到了自己过去讲国学课中的华而不实,讲了很多大道理,其实自己都没有做到,产生很深的惭愧之心,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出去做分享。但是又深知其实分享是一种很好的内化消化经典的方法,所以慢慢的找回一种状态就是在分享国学课程时,先给台下的朋友做个备注,我只是通过讲课在消化圣贤的理论,与大家共同成长,我的德行修为还很差,甚至可能不如在座的各位,期待大家的责善与共勉。然后再讲。

对于圣贤的经典,永远要保持一份敬畏,即便已经成为别人心目中已经讲得很好的国学老师,也要知道,你只是讲而已,自己离所讲的这句经典的境界还差很远。讲的目的只是提醒自己和所听到人要努力去做到而已。并不是讲了就代表真的完全懂了,或者已经做到了。自己能讲课,也并非就已经有资格成为“人师”了,可以很坦然的接受别人的尊称与恭敬。自己和大家一样都只是“圣贤”的学生。学习理解经典,讲解经典,只是“信、解、行、证”中信和解的部分,最重要的是要进入到行和证。只有真正去行了,并证了,才是真的得到了。

比如我们现在在学《论语》,那就要读懂一条,做一条。《论语》有二十篇,总共四百九十二章,我们现在学到第二篇第十三章,总共加起来第二十九章。我们刚开始学,已经觉得里面味道无穷了。每一条,我们都要细细地读,深入地思考,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还要笃行之。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待人处事接物当中,先要做君子,然后做圣贤。这样《论语》四百九十二章学下来,我们不知不觉变化气质,转凡成圣。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句话我们需要落实的就是,行动先于其语言,先做,做到了再说。无论是学圣贤经典,传承圣贤经典,要注重这个能真正的行出来。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待人接物、人事往来都要用这个标准。先去做,再说。比如,很多人喜欢夸夸其谈自己的本事能力,但是后面发现根本就言过其实,这个就是先说了,而不是先已经做到了,再告诉别人自己有这个能力。再比如,很多人喜欢乱下承诺,胡乱答应帮助别人很多事情,答应了又不能兑现,违约了。这个又是言在行前。若真心想帮助别人,先默默的去做,确定自己能做到再说。还有,在一个团队中,你的威信不是建立在你多能说,而是你真的干了多少实事,你解决问题的能力,你的胸怀格局,人品道德。很多事情,不用说,你做了,即使不说,别人也都能看的清清楚楚的。还有些人做领导,喜欢批评员工,说别人说的毫不留情,苛责刻薄,但自己也没能先做到。言先人,行却后人,怎么能让人敬服。应该怎么做呢?看到员工有问题、有缺点,譬如他懒散,我们就表现出勤快的样子,带着他做,用身教,他看见做领导的都这样努力地工作,他心里就会惭愧,佩服,自自然然也就勤快起来了。在家里教育引领还是也是如此,与其整天唠唠叨叨不停,让孩子们烦,不如自己直接去做给孩子看。身教大于言教。

舜王当年在雷泽,看到很多人捕鱼,大家都争着到深潭去捕鱼,因为深潭的鱼又肥又大又多,老年人争不过年轻人,只好去浅滩捕鱼。舜看到这个情形后,没有去批评那些好争的年轻人,他怎么做呢?他自己主动到浅滩去捕鱼,把深潭让给老人。有些人也良心发现,看到舜这样做,他也跟着做,舜就立刻去赞叹那个人,他不赞叹自己,赞叹他人,“你真是敬老,把你的深潭水让给这些老人,你真有德行”。其他年轻人听到这个言语,生起了惭愧心。不久之后,大家都能以深潭相让。厚道的民风就培养起来了。舜教学的关键就在此地,行必先人,言必后人,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藕益大师在《论语点睛》里说,“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正是此意”。这是引唐朝大慈禅师的话,原话是,“说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所以,学贵力行。我们学圣贤之道,大道理学了很多,要说很容易,甚至能说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可是问问自己,圣贤境界证得了没有。没有证得,不如先闭口不说话,回头先去行。说得千里,不如行得一步。我们行得之后,证得一分圣人境界了,然后我们说的,是自己本性中流露出来的真实体验。不是《礼记》所谓的“记问之学”。是自己真实的体验,我们说的就能感动人。为什么我们说了这些道理,别人听了无动于衷?而有的人说了同样的道理,别人听了之后能感动、感奋,能依教奉行,关键就在于这个人是不是能真行得出来。

学修思考:

(1)反省下自身,有没有言先而行不达的情况,如有,可以相互分享一下,并加以改正。

(2)重新审视自己学经典的过程,有没有特别注重践行所学的理论,还是仅仅停留在“记问之学”,如何修正?

妙行:2020.10.20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政第二(1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fzlm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