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英子的思念
春去秋来,冬逝复春,时间一步也没有停歇地向前奔跑,三年间,李新华的家也发生了诸多变化。
其中,何碧不再租房,而是搬到了李新华家中,日夜照顾李生生。李生生则在何碧的悉心照顾下茁壮成长。三周岁时,李生生的身高就已经长到了惊人的105公分。英子也从四岁长到了七岁,现在已经是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了。四人当中,唯独李新华最不如意。
王芳去世后,李新华一度排斥二婚。但经何碧多次劝说,李新华也产生了重新找个伴侣的想法。可谁知接触的那些女性,一听说他家中还有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和一个赋闲在家的老人,本身又没有什么高收入高存款,就纷纷拒绝。
吃了无数个闭门羹,李新华只好断了二婚的念头,毕竟家中还有一大两小等他养活。失去王芳的三年,他终于体会到了什么叫“孩子伸手张嘴就是钱,老人伤筋动骨也是钱”的痛苦与无奈。
为此,李新华不得不起得更早,回得更晚,只为挣更多的钱来养活这一家人。尽管如此,李新华仍然入不敷出,甚至有时只有偷偷少吃顿饭来节省开支。三年下来,李新华的体形日渐消瘦。
这天,何碧带着李生生去医院进行例行体检,保健医生一看李生生的身高体重发育曲线图,就满口夸赞何碧养得好,李生生长得好。虽然也谈到了一些需要注意和重视的问题,比如手机电视等电子产品过度使用的问题,但何碧却并没有放在心上。她记得最清的是保健医生开玩笑时说的那句“孩子长个2米,搞不好就是下一个姚明。”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晚饭时间,何碧在饭桌上开始了游说。
“今天去体检了。”
“情况如何?”
“医生说长得好,说以后可能要长两米。”
“什么?两米?别听他瞎说。现在这些医生一点都不负责。”
“医生还没你懂啊。就算不长两米,长一米九也是好的啊。”
“那就好啊,都是你养得好。”
“养得好还不好啊?”
“好,肯定好啊。”
“只有孩子好,大人才会好。”
“是啊。大人吃再多的苦,就是希望孩子们将来少吃点苦。”
“这还差不多。”
“那医生还说什么没有?”
“没有。就说长得好。”
“那就好。”
何碧见李新华没有继续说下去的意思,她便缓缓放了筷子,说:“看孩子长这么好,你就没什么想法?”
“什么想法?”
“学篮球啊,他长这么高,说不定就能吃上这碗饭。”
“妈,你说得太简单了。”
“我说你还真是,不试试怎么知道?当年要不是我坚持把你送进县里的学校读书,你能像现在这样?”
“话是这样,可是……”
“可是什么?可是没钱?”
李新华沉默了。何碧见状,继续穷追猛打。
“你看楼上张叔家的那个小孩,四岁了也才102公分,人家不也报了个篮球班吗?你要实在没钱,我就出去找个事做,补贴补贴家用。”
“这怎么可能,你去了孩子怎么办?”
“那不就完了。刚才还说大人苦就是为了孩子不苦。我看你是大人苦完孩子接着苦。”
李新华也放下筷子,长叹一声,说:“他们在哪报的班?”
“就在我们小区的体育公园,好多小朋友都在那学呢。是不是?生生。”
何碧向李生生使了个眼色。李生生便说:“是。我想学篮球。”
原来,李生生插的这句话是何碧早就安排好的。在回家路上,何碧告诉李生生,如果他给爸爸说想打篮球,就给他买奥特曼。三岁的李生生哪里明白这其中的用意,当真说了出来。
李新华摸了摸李生生的头,说:“你是真的想学还是假的呀?”
李生生转头看了看何碧,何碧说:“你前几天还给奶奶说想学篮球,是不是啊?”
李生生一口答道:“是!”
“那爸爸给你报好了!但是你要记住,报了就得好好学,不能半途而废。不然钱钱就浪费了。好不好?”
何碧笑着说:“还不快说好。”
李生生也学着何碧的模样,笑着说:“好!”
英子坐在位子上,听着他们三人的对话,一句话也没有说。三年里,李新华从未再陪英子玩过一次捉迷藏,奶奶更是连英子喜欢什么游戏也不知道。虽然英子多次向李新华提出,说当时妈妈答应过她:生个弟弟来陪她玩捉迷藏。但李新华总是会以“下次爸爸陪你玩”“奶奶带你玩”“在学校和小朋友玩”等一系列话语来回答。
英子虽小,但也有情感。
在与奶奶的相处中,她慢慢从何碧的身上感受到了一种东西,虽然她不知道这种东西应该怎么形容或者叫什么,但她总结出了它的规律:她有的,弟弟也会有,她没有的,弟弟可以有,弟弟有的,她很多都没有。其实,何碧心里最清楚,这个东西叫——偏爱。但何碧却告诉自己:难道不该偏爱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英子开始变得少言寡语。尤其在上小学后,李新华为英子腾出了单独的一间小屋,这更是让英子习惯于将自己关在那个与世隔绝的空间里,去消化那些她消化不了的东西。
说来奇怪也不奇怪,李新华早出晚归,甚至没能察觉到英子的变化,还以为是英子上小学了,长大了懂事了,才学会了内敛与矜持。于是也没太在乎。
当月月底,李新华在收到工资的当天,便来到小区旁的体育公园为李生生报了名。
何碧与李生生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在家中跳起了舞。
与此同时,在那间没开灯的房间里,一个小女孩趴在小桌上,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那一刻,英子想妈妈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