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体心理学认为人就是一个整体,清醒状态和梦状态不是分离的。我们在梦的状态下摔下床,就表明我们的清醒状态仍然在发生作用,因为我们梦里的内容很多情况下是不涉及“要安静的睡在床上”的内容。梦就像是一个精神转化开关,好的梦使人心情好,在清醒状态时受到鼓舞,行动更偏积极。反之亦然,不好的梦就是败坏心情,阻挠行动的。如果,我们直接依靠梦来指导我们行动,那么清醒状态显然将变得更加的无足轻重。但事实却是,之前通过梦来寻求上帝的指示的方法被认为是落后的文明,我们只会在越来越清醒的状态做好事情。
2.TA人际沟通理论认为我们人有三种状态:老人状态(倚老卖老,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意志)、成人状态(控制自己,承担责任,遵纪守法)、小孩状态(好逸恶劳,拖延耍赖)。每时每刻一个人不可能同时保持这三种状态,它们是交替发生交互影响的。人际关系沟通的根本不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而在于自己与自己的沟通,如果我们越来越能控制好这三种状态,就能真正的和别人达到平等友善的交流。同理,梦和醒两个状态如果能控制好,就能让自己和自己交流起来更顺畅,如果在醒这个状态里面随意的让梦来影响或阻挠,显然我们就会对正在做的事情时有担心怀疑,而不能坚持下去,克服困难,顺畅完成。
3.客体关系心理学认为所有的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各式各样的关系导致我们的态度的变化,进而堆积成对心理的影响。长期处于不好的关系中自然会有心理疾病,所以改变关系是人所追求的。但不少人却不会改,反而被各种不好的关系所奴役,他们的埋怨、责备、歇斯底里等只是在呈现越来越坏的关系罢了。他们越痛苦,“不好的关系”越高兴,因为它再不断的增加能量。改变关系应该以人为中心,是人在控制一切。是我在控制我要表述给你的语言,我在让它变得简单,而不是用专业术语让交流发生障碍,是我在通过控制文字来控制我和你之间的关系,不是专业术语造成的尴尬关系,而是简单文字造成的可以理解的关系。这个关系不会让我觉得你很笨,所以我很难。或者你觉得我故意为难你,或者你觉得学习太难等等。但是梦就无法为我们所控制,如果要依靠梦的指示来行事,那么显然我们的行事风格就是不太固定的。那么我们和梦的关系就会变得不太友好,可能就会发生觉得梦造成行动失误的情况,本来要一家人去旅游,但因为连续两天梦见高铁脱轨而取消,是可能消极影响一家人的关系的。
4.证监会要求金融机构必须对投资者做投资风格测试,让投资者清楚自己是保守的、稳健的还是积极的,然后对号入座展开投资会更好。但我认为没有必要,原因提两方面。一方面是,我们都是人,只要受到干扰就可能会做出和原因不一样的选择。开个同学会或过个年都会有人受到打击,然后他们就会想着搏一搏,先前的测试结果就会从保守直接转变为积极。但事实上,与投资能力和经验一点关系没有。此外,由于梦的内容引起的临时变卦也是有的。另一方面就是在上涨时,大家都觉得要积极,在下跌时,大家都变得很保守,全然不顾之前的测试结果。在清醒时都是这样,那么“梦的解析”是否还有用呢?
5.科学能被证伪,但是建立在它能被重复的进行实验。我说我见鬼了,但它不能被别人重复实验,所以我说的不是科学。我说这辆车是电动的,其他人都可以用我的方法重复去检测它,并得出同样的结论,这就是科学。另外,科学还有同一性,即每个人检测出来的结果虽然都有差别,但总体上趋同于一点,就是它是电动车。如果结论是千差万别,那就不是科学了。心理学因为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所以用科学去框架它还是有点难。但若是抛弃科学那就无所谓心理学了。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样,每个人的生活态度不一样,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的梦不一样,每个人对梦的解析也应该是不一样的。如果硬是往上套,短期当然可以,但长期来看还是会因为别扭而坚持不下去。当然,我们要警惕对科学的干扰,比如“安慰剂效应”。医生会说这个药比之前的要好,病人相信后就更有信心了,心情状态会更好,对病情的改善是显而易见的。但事实却是两款药的效果差不多,但医生开给病人的“安慰剂”起了作用。不只是梦的解析,还有很多的测评,都会喂给人“安慰剂”,它们会让人觉得问题好像已经好转了,所以它们是有用的。但是这种“有用”却很难重复被使用,得出一样的结果。
6.情商里提到我们之所以觉得无可奈何,是因为我们的长时记忆和思维习惯里没有能够处理相关问题的信息。还提到最好的训练方式就是进行预期管理。也就是我们做一件事情之前,要提前收集相关的信息,要提前构思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应对方案,最好能够演练一下。这样在实际行动时就不会变得无可奈何,不知所措。而是心平气和的管理着整个事态的进展。完了我们还要进行回顾总结,吸取经验教训,在以后越做越好。这些内容全都要放在清醒时来做,梦里无法做到的,而且,通过即使对梦解析成我们想要的样子,也是于事无补的。
7.教育心理学有个词叫“过度学习”,也就是把一样东西学过了头,这样忘记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甚至成为习惯后,还难以改变。成年人会说话,走路,穿衣服,开车等都是因为“过度学习”的结果,有些人职业能力强,也差不多可以算“过度学习”的结果。至于你们学生嘛,“过度学习”一般可以直通奖学金。“过度学习”却是会造成“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情况,但我觉得此时的梦就不用解析了吧。当然,它会鼓舞人心。在一些将学习的书中,提到睡前学习可以在梦里思考,或者让潜意识继续工作,也是基于“过度学习”。但还有另一方面原因,即生物学原因。
8.人体生物学观点认为太累的人和高度紧张的人容易做梦,此时的梦一般是释放神经空间,为之后的继续工作做准备。而这段时间的梦也多是对当前一系列事情的投射,当然,这也恰巧成了梦有解析的必要的支持理由,在家庭心理学里也提到差不多的观点,他们把梦联结到过去一段时间的生活方式上,认为是梦提醒了他们。其实在我看来,他们都是直接在分析过往的生活方式的某一个节点,和梦并没有什么关系,梦只是一个百无聊赖的杠杆罢了。既然人体生物学认为做梦是在休息,其实也没什么好去关注的,而且,这段时间的梦也几乎都在清晨梦醒时分忘记了,开始崭新的一天才符合实际需要。
9.神经语言学认为语言有塑造神经的作用,神经有固化语言的作用。如果我最近用的语言多数是金融学语言,那么我会因为越用越多而导致神经系统里也有金融学语言,然后我在跟别人说话时也会自然而然的用到一些金融学语言。虽然你会理解我要表达的意思,但我用的词语就是和你的不一样,我需要刻意一点才能注意我的用词。我想你也注意到每个小群体里出来的人用的语言是一样的,但另外一个小群体出来的你就是听着有点别扭。我们的梦与神经相关,而神经与语言相关,因此梦和语言相关,因此梦可能就是我们要说的话,只是因为是梦,所以梦里的语言和现实生活中不一样。但通过类比和隐喻(公等手法是可以得到我们想知道的东西的,我一直颇为推崇的沙盘心理治疗也是这么做的。与其去关注一个梦,通过前面的分析,有些梦还要排除,不如直接使用现代化的心理治疗方法,这样更快更高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