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时,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有的留下温暖和感激,有的则是担忧和恐惧。
小学四年级时,一位年纪较大的姓严的男教师教我们数学。他的头顶几乎半秃,肤色黝黑,喜欢抽水烟,常看见他就着水烟壶咕噜咕噜一阵狂吸,从鼻孔呼出一股白烟。严老师真的很严,尤其成绩不好的男生特别怕他。
有一次,举行了数学测试后,严老师手里拿着一把戒尺,把不及格的同学一一叫出教室,让他们排成队,等待惩罚。然后,一个个同学低着头,怯生生地伸出手,掌心向上,被老师打手心。有的疼得龇牙咧嘴地惊叫,有的捂着手心一屁股跌倒在地,有的女生压抑着哭声直往后退……我从教室的窗户往外偷看,顿时心惊胆战,赶紧把头缩了回去,趴在桌上不敢再看。整个小学五年,第一次看到这么体罚学生的老师。我的老师大多和颜悦色,即使有些看起来严厉些,但不会这么把学生打得G哭L嚎的。严老师也有微笑的时候,对班上一些长得比较漂亮的女生,总是笑眯眯,将她们半搂在怀里,指出作业中的哪些错误……
还是说些开心的事。记忆最深刻的一次早饭。那是小学二年级,不记得是不是起床迟了来不及,就瘪着肚子去上学了。上午第一节课时,老师正在讲课文,突然停下来,转头看看门外,接着又转身叫我出去,说外面有人找。我感到很奇怪,有谁会找我呢?一出教室,发现父亲提着竹篮,篮子里有一只白色的瓷缸杯。父亲把满满一杯的大米粥递给我说,赶紧喝了吧。我正饿得没精神,马上大口大口地喝起来,没有萝卜干,也没有腌菜。九岁的孩子,竟然一大杯的粥全吃光后,像注入了神奇的力量,心满意足地走回教室。稠稠的米粥香,至今回想起来,仍围绕在唇舌口腔间,那是小学时最美味的早餐。
十岁左右的孩子,有着极大的求知欲。假期时,农活家务活都干完了,就在家翻箱倒柜,找什么呢?找书看。可惜,衣橱抽屉里,只有一本厚厚的MZD选集,里面夹着母亲做布鞋用大大小小的鞋样图纸。当时,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连接外部世界的唯一的渠道是喇叭,生产队的通知都是靠村里的大喇叭发布。家里也装了一个小喇叭,安装在堂屋的柱子上方,紧挨与里屋的门。小喇叭里往往转播县里的广播节目,如每天早上的新闻联播,长篇小说连播等。为了能够听清楚广播的内容,往往站在凳子上,耳朵紧紧贴着柱子,生怕漏了一句。
二姐从会想方设法找到书。周末,她常向父亲要一毛钱,带着我走三四里路去最近的镇上租小人书。我们坐在书摊边的小矮凳上,一看就是半天,这是童年最大的享受。
班上有一位女同学的父亲在县邮政局上班,常给女儿一些报刊杂志,其中《少年文艺》是最受欢迎的。同学之间互相传阅,可是毕竟杂志太稀缺了,大家不得不像排队似的等候,但总有先来后到。终于有一天,《少年文艺》传到我的手中,那是一天中最快乐的事。回家的路上,天是那么蓝,树是那么绿,鸟儿的歌声那么动听,连村里的狗吠也悦耳了。回到家,二姐当然也急着先睹为快。晚上,我们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被书中美妙的故事深深吸引住了……
我想,当时如果学校有图书馆,如果家里有几本书,或者镇上有家书店,少年的精神生活不至于那么贫瘠,写作不会成为语文高考成绩的短板。
如今,书籍的吸引力远远不如上个世纪。网络游戏,智能手机,各种小视频,和软件App,以各种方式诱惑心智尚未成熟的少年。但是,真正开发心智的,启迪心灵的,我认为,还是不言不语,但胜过千言万语的书籍。
我的小学之“最”,与其说是对往昔生活的回忆,不如说是一种反思,思考我们这一代人的小学,与如今孩子相比,是幸运还是不幸?时光持续向前,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虽有诸多欠缺,也时而有小确幸。
七零后出生的人,没有兴趣班,没有课外辅导,父母不会施加压力,一切都是原生态的自然成长。过去,常认为物质条件的匮乏,使我们失去机会见识外面的世界,错过了阅读的最佳时机,但是现在仍可以弥补幼时的遗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