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留侯世家》所言:“洛阳东有成皋,西有殽黾,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
洛阳附近山河形势图,崤山扼其西,熊耳、外方山镇其南,嵩山、箕山控其东,只有北部略微开阔,而又有黄河横亘,而在黄河沿岸,又有邙山为其屏障。此外,在其西北,隔着黄河,还有中条山雄峙。
洛河从崤山、熊耳山之间流出,伊河从熊耳山、外方山之间流出,两河逶迤北流,回合之后,最后汇入黄河。在这黄河以南、众山环绕之间,伊洛两河冲出一大片沃土,这地方就被称作伊洛盆地(或者叫伊洛平原)。
洛阳地区形成了山河四塞之势。其实从地图上来看,可以明显看出,中条山、崤山、熊耳山、外方山三面环绕,形成了一个太师椅一样的形状,面向东面一望无垠的豫东大平原。在东面,嵩山、箕山、具茨山却如同屏风一般立在面前。
这个形势之险固,在全国来说也是不多见的。
古代洛阳对外交通
1、向西的道路位于黄河和崤山之间,必经之路函谷关。函谷关号称“丸泥可塞”,也就是用泥丸一个弹丸就能把路给堵住,这不是夸张。
函谷关战国时设立,最早设在今天的灵宝市,但到汉武帝时,他把关城东移,移到了新安县,这就是函谷新关。
2、洛阳往东百余里是荥阳,荥阳连接西部山地和东部大平原,此地因西周时虢国守卫,统帅天子的虎贲军而得名虎牢关。西周初期三监,虢国虢仲守卫虎牢关阻挡了叛军西进。
说到虎牢关,最著名的大概就是三英战吕布了,这当然是演义了,不是真事。事实上,当初各镇诸侯屯兵酸枣,不敢前进一步,只有曹操一人领兵西行,意图夺取成皋,结果在荥阳被徐荣所败。
在虎牢关(也就是成皋)最著名的战争,当属即楚汉相争时刘项在成皋的对峙了,当时刘邦自彭城大败后,就退守成皋、荥阳,在这里和项羽对峙三年,成皋虽然时又易手,但项羽却不能再前进一步。
七国之乱时,汉景帝镇压叛乱,派太尉周亚夫率三十六位将军领兵抵御吴楚联军,周亚夫首先就是占据荥阳,确保洛阳安全。
隋唐之时,李世民围洛阳,窦建德领兵来救。窦建德十万余大军攻克不了虎牢关,士气低落,最后为李世民所擒。
牢关背靠崇山,无后顾之忧,有居高之势,面临东部大平原。正因为如此,刘项相争时,以项羽之能,在这里也不能越雷池一步。
3、洛阳向北的道路,这条道路也就是渡黄河北上。
这段的黄河,以西的部分,都是峭壁陡岸,水流湍急。以东的部分,则豁然开朗,河道开阔,在此以下,黄河将一直流淌在平原之上,再无峡谷约束。这里有一个天然的优良渡口,就是孟津。
孟津之得名,源于武王伐纣。据说当年周武王征讨商纣,在这里,天下八百诸侯不约而同全部来了,和周武王会盟帮忙,所以这地方就被叫做“盟津”,也就是会盟的渡口的意思。
东汉末年再此设孟津关,西晋时在这里架了座桥,并且在桥的两头分别建城防守,后来在河中间的河渚之上也建了座城,三座城共同防守河桥。安史之乱时,李光弼退守河桥,据三城以固守,叛军屡攻不下,虽得洛阳,但惮于李光弼兵势,不敢远出。杜甫《石壕吏》说老妇是“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其实就是说要补充到李光弼队伍里去。
4、第四条路,是从洛阳南下,沿伊河河谷而行,渡过伊河后到达临汝,再沿汝河南下,最后到达淮河。
这条路上有两个关口,一个伊阙,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龙门。现在是旅游胜地,但在古代却是兵家必争之地。
所谓“伊阙”,就是说伊河上的门阙,也就是大门。
伊阙在战国时发生过一次大战役,就是秦国白起在这里大败韩魏联军,斩首24万。伊阙之战后,韩魏门户大开,再没有力量对秦国形成有效抵抗。伊阙之战和长平之战,是白起所指挥的最重要的两次战役。
在这条路上,过了伊阙之后,在汝阳附近还需要经过另一个关隘,就是广成关。山东诸侯讨董卓时,孙坚由此进兵,董卓遣胡轸与吕布迎击,被孙坚在广成关击败,孙坚并于此地斩杀华雄。
5、第五条路,向东南方向,越过嵩山然后沿颍河而行,可以到达许昌。
扼守这条路的关口,是轘辕关,这座关位于少室山和太室山之间的峡谷之中,山路“有十二曲径,盘旋往复”,极为崎岖难行。自洛阳出轘辕,就可以直接抵许昌,乃至于淮河,因此它的地位就非常重要了,凡是洛阳有战事,轘辕关是必争之地。五胡乱华,刘聪围攻洛阳时,其子刘粲就从轘辕关南下,至梁、陈、汝、颖之间。之后石勒出镇许昌,也是自轘辕关而出。
除了以上几条路之外,还有一条路,就是自洛阳南下,经太谷口越过嵩山,扼守这条路的关口是大谷关(即太谷关)。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洛阳之险要,不在洛阳本身,而在虎牢、轘辕、函谷(新安)、龙门、孟津等支点,若得之,则洛阳安如泰山,若失之,则洛阳危如累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