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书叫做《成为自己》这本书是武志红老师写的,他作为心理咨询以心理层面的角度讲了我们在一段人际关系中与对方所处的模式是有我们童年时与重要亲人的关系决定的,也就是所谓的“内在亲人”与“内在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后来的一生就是不断地将这个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外部人际关系的过程上。
全书围绕这个关系展开,告诉我们人在一段关系中既渴望做自己又渴望被别人认可,这是矛盾的,所以只有打开关系的迷雾才能更好地与别人相处。
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
在我们六岁之前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决定了我们今后与他人的人际关系。
六岁之前,如果父母是特别的疼爱自己,只知道付出的,既内在父母是付出者,因为我们为了和父母保持平衡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索取类型的小孩儿,即内在小孩是索取者。反之亦然。
假若父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和谐的关系,那么,孩子的精神胚胎就会在这个关系中,自由而安全地得到最大限度的成长。
但我们的终极愿望是成为自己,当父母过度的干预自己的想法,使自己变成内在小孩的索取者,内在小孩儿的付出者,自己都会在这段的关系中感到不开心,这些被压抑的情绪就会在我们以后得关系中以伤害手段得到延续,也就是说我们会把自己这些被压抑的坏我的情绪投射到比自己弱小的人身上。
比如说一个女孩子她在一段感情中常年的处于付出模式,这是因为自己的原生家庭中妈妈是个强势的索取者,从小就让她养成了独立自主的习惯,可是她在小时候自己并不能完全的处理这段关系,当她做错的事的时候,父母以责备的语气责怪她,她会这时的自己是为坏我,她会努力的压制这种坏我情绪,为了让父母喜欢她,她会尽可能的展现好我。
恋人关系
于是这种内在模式就被她用在了与恋人的关系上,她常年处于付出模式,当恋人并不需要她这种付出模式的时候,她反而因为可能怀疑是自己的付出不够,结果越付出,别人就越嫌弃,自然也就得不到男人的珍惜。
如果这个男人内在模式是不平衡的,在嫌弃的时候,他也依稀看到了自己小时候的样子,努力讨好父母,结果不被珍惜,他就会从这个女孩的身上折射出自己小时候的情形,他就会越反感,因为他小时候是想反抗来,但是由于力量不够,他希望女孩子反抗又希望她顺从这种矛盾心理,使得他特别的崩溃。因为这是的好我和坏我在做争斗。
如果这个男孩子的内在关系模式是和谐正常的,他之所以会不珍惜这个女生的付出是因为这个女生的付出完全是处于自己的需要,未必是恋人的需要,她有很深的自恋情结,这时可以从理解对方的角度以对方需要的角度付出。
总结
因为我们的关系模式会受到小时候关系模式的影响,如果我们此时关系是不平衡的这时候就要多留出一颗观察之眼,审视自己的关系模式中的的误区,让自己在爱情中不必在受到之前的伤害。
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是彼此之间相互付出相互投入的事情,所以如果爱情出了问题,也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从小的内在关模式会影响到我们一生的内在模式,如果不了解自己的内在模式,我们会一直都会困在这种像轮回似的关系中。
内在模式的寻找只有当我们自己用心去发现自己对待别人的的关系以及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即可得知,这样靠自己去寻找。
点个赞,让我知道你来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