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忆母亲(朱信志)

忆母亲(朱信志)

作者: 梦回304 | 来源:发表于2018-03-31 22:47 被阅读300次

又是一年清明节,说来也怪,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天气总有些反常,不是刮风便是小雨濛濛,便有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古人诗篇。据老人们说,清明是祭奠故人亡灵的节日,这一天,天公也被感动,所以是雨纷纷的时节。

北屯得仁生态陵园,一排排整齐的坟莹,这里长眠着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兵团第一代建设者。透过濛濛细雨,我仿佛看见母亲慈祥的面容,母亲虽然己经离开我们七年了,但尘封己久的记忆闸门一旦打开,往事就象发生在昨天那样清晰,那么难忘。

母亲祖籍是山东省金乡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受封建社会的束缚,那时女孩时兴裹脚,母亲是家中老大,便赶上这一时代潮流,据母亲讲,裏脚是很受罪的,首先是疼的受不了,便央求姥爷,姥爷心软,看看孩子确实遭罪,就没再坚持,所以幸运的是母亲虽然是小脚,但比真正的三寸金莲还是要大点,我的两个姨姨就免遭如此厄运,我曾仔细观察过母亲的一双脚,除脚拇指,其余四个脚趾均在脚掌下严重变形,由此可见当时裹脚母亲遭多大罪,封建社会害死人。

一九五九年,父母响应祖国号召,从江苏支边来到新疆,据母亲回忆说,那真是人类的大迁移,全国各地都有支援边疆建设的大军,刚开始坐闷罐子火车,所谓闷罐子,后来才知道,是一种货车车厢,没有窗,车到了哪里只有到站停车才知道,火车当时通到尾亚,后经汽车运输,又换乘马车,终于到了新疆的玛纳斯,到了玛纳斯,当时己是深冬季节,一下车,就是白茫茫一片,看不到房子,看不到村落,亘古荒原,一片大戈壁,住的就是地窝子,在外面只能看到地平线上的一个个突出房顶的烟囱,其他的什么也看不到,第二天休息安顿了一天,便投入紧張的劳动之中,工作就是挖大渠。五几年,那时根本谈不上机械,全凭人海战术,大兵团作战,母亲说那时上班哨声一响就是命令,每天天不亮出工,晚上顶着星星回来,中午饭由食堂送到工地,真是披星戴月,那时和母亲一样的女工主要是用三角筐(一种柳条编制的用具)从渠底往上挑土,难以想象,母亲一双小脚怎么在冰天雪地的旷野上坚持每天的十几个小时,吃的苦受的罪只有母亲一人知晓。

打我记事起,母亲身体就不是太好,每天晚上咳嗽声都把我吵醒,母亲很要强,是那种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屈身的人,也就是说,在那种年代,争强好胜,永不服输的品格使母亲过早患上哮喘病。

到了一九六三年,父母被调到塔城农九师,家里又添了弟妹,那时上级号召精兵简政,动员持家,我们家有四个孩子,母亲被划进持家行列,发了很少的离职费,就此母亲便没了工作。当时母亲级别比我父亲还高些,我父亲在食堂做饭,属后勤人员,母亲在生产一线。有一张职工离职证明书,比巴掌稍大的一张用牛皮纸印的,我至今还清楚记得这張证明书上的内容:姓名,年令,籍贯,进疆年月,后面就是离职原因:拖累大。就是这张小纸片,母亲保存许多年,有几次我曾经看到母亲独自一人,拿着那张证明仔细端详,可以看出,母亲对失去工作岗位充满无尽的遗憾。其实多少年后,将离职费退给公家,凭证明书有许多和我母亲一样的都陆续恢复职工待遇,只是我们不知道,对这件事没有上心,给母亲心灵造成不可弥补的遗憾。

母亲没有上过学,没有文化,一直遵循传统的治家理念,相夫教子,对子女的爱,犹如涓涓细流,温暖和滋润着儿女的心田,谌称慈母。母亲很爱整洁,即便是简陋的住所,总是把家拾掇的井井有序,她的床铺总是铺的十分平整,自己从不上床躺坐,也不允许我们在床上坐,针线活做的尤其好,那时家里经济条件差,父亲和我们的衣服总是少不了补丁,母亲每块补丁都是那样得体,记得那时都是军便服,特别是领子特别容易磨破,母亲找来同样的布,缝补的衣领既结实,又好看。那时全家人的鞋都是出自母亲之手,多少个不眠之夜,母亲在昏暗的灯下为家人纳鞋底做鞋,母亲使用的做鞋做针线活的工具也不一样,别人都是用顶针,母亲用的是叫轱轮子的一种工具,是一种木质较硬的木头做成,大概有三指长,两头较细,中间粗,中间有一孔,穿上一根绳子,使用时将绳子套在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上,那节小圆木正好在右手心,这样一来纳鞋底基本不用锥子,而是用这块小木头顶住针尾,使之扎进鞋底,是用整个右手心使劲,比戴顶针力气大许多,再看那截小木头,天长日久留下许多针眼,千孔百疮,有回老家的叔婶母亲都会让他们捎回几个,在新疆买不到这种用具,直到现在也没看到有卖这种用具的。

后来我们家从农九师搬到矿上,家里经济十分拮剧,母亲参加了矿上的家属队(即五七队),分配在托儿所带中班小孩,由于工作认真负责,和同事们关系相处很好,连续几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孩子们也亲切地称她为"小脚奶奶"。我们家离母亲工作的托儿所不是太远,中间隔着一条河,河上有座简易的木挢,人走在上面一摇三晃,遇到母亲值早班,必须提前去,打扫卫生,架炉子,提煤,倒炉灰,我们兄妹几个轮流陪母亲上班。那年月山里降雪量极大,纷纷扬扬的大雪一夜有四五十公分厚,白茫茫一片,根本分不清哪是路,母亲挪动着一双小脚踉踉跄跄艰难前行,辛好有我们陪着母亲搀扶着,要不然母亲怎么能到工作地点?真是劳累一辈子的母亲。

母亲在旧社会受尽地主欺压,虽没文化却深知新社会的幸福,常常给人们说没有共产党毛主席就没有我们这一家子人,毛主席是我们的大救星,唯一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看看毛主席纪念堂,看看毛主席遗容,在妹妹家居住的日子,两个妹妹带母亲去北京瞻仰了毛主席的遗容,了却了母亲最大的一桩心事。人们常说娘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母亲在弟弟那里住的那几年,我每年春节都在乌鲁木齐母亲身边度过,我爱人也很通情达理,说人老了,陪母亲过一个年少一个年,每次看到我,母亲高兴的象个孩子。

母亲生命的最后时光,是和我们在一起的,我每天上班,母亲总是叮嘱多穿点衣服,下班回来母亲嘘寒问暖,在母亲眼里,我们永远是她的孩子,干活再累,看见母亲坐在院子里悠闲地晒太阳,有问寒问暖的老母亲,我认为自己是最幸福的人。到了二零一一年的三月,母亲的身体状况己很差了,严重的肺心病,折磨的老人全靠氧气维持生命,三月二十日送到北屯医院住院治疗,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母亲还在不停念叨着子女的名字,想看子女最后一眼。第二天中午时分,母亲带着对子女的爱与不舍,永远地离开我们。

母亲这一辈,可以用平凡而伟大摡括,真正是为了边疆建设献了青春献子孙,献了子孙献终身,共和国一代兵团开创者,今天静静地躺在得仁山下,他们的丰功伟绩,象阿尔泰山一样巍峨耸立,象额尔齐斯河一样奔流不息!

相关文章

  • 忆母亲(朱信志)

    又是一年清明节,说来也怪,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天气总有些反常,不是刮风便是小雨濛濛,便有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

  • 忆父亲(朱信志)

    又是一年父亲节,十分想念我在天堂的老父亲。老父亲己经离开我们整整十四年了,在这十四年的每一天,无不思念父亲。 ...

  • 无尽悲歌朝天阙52

    EPISODE 11 人生多是无奈·朱忆泽 会场的人流逐渐散去,只有张婷仪与俞承志的对峙巍然不动,而朱孝佳牵着朱忆...

  • 老屋(朱信志)

    那是六十年代未,从农九师塔城整体迁往云母三矿的甚建二连,风尘仆仆来到矿部,这么多人的迁徏,建房是来不及,就几家共住...

  • 桥(朱信志)

    在通往阿尤布拉克蜿延曲折的矿区道路上,有十几座大小不等的桥,首当其冲的应当数渡口备战大桥,由当时的兵非三矿的老前辈...

  • 邮局(朱信志)

    在矿部中心地段,十字路口右侧,座落着一栋土木结构的建筑,整个造形尤如一架即将起飞的飞机,飞机中间是邮电所营业厅...

  • 印象*大同(朱信志)

    飞速发展的中国铁路,走在世界的最前列,不断更新的中国铁路,有着日新月异的巨变。今年春节过后,又有一列从新疆的乌鲁木...

  • 寻亲之旅(朱信志)

    二零一七年的八月八日,这是人们普遍认为是吉利祥和的日子。虽然骄阳似火,我们全家还是登上直达青海西宁市的火车,去西宁...

  • 回忆*山洪(朱信志)

    公元一九八四年六月三日,对人们来说,是一个极为平常的日子,没有任何特殊性,但对于阿勒泰群山深处的农十师云母三矿的职...

  • 下岗以后(朱信志)

    不知从何时起,一个普遍被人们使用的称呼逐渐代替了所有一切人和人之间正常的称呼,似乎这个后来居上的称呼可以代替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忆母亲(朱信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gin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