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熊逸专栏白话解读2017.10.30-11.10(《昭明文选》知

熊逸专栏白话解读2017.10.30-11.10(《昭明文选》知

作者: 祥和鸿泰 | 来源:发表于2017-11-12 21:22 被阅读0次

    一、今天提到古文选本,大家都会想到《古文观止》,很少有人想到《文选》,甚至根本不知道有《文选》这部书。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1、最简单的答案是:因为时代变了,古文开始流行了。

    2、这个答案马上会引出新的问题:难道《昭明文选》不是古文的选集吗?

    3、严格来说,还真的不是。

    4、古人写文章有两大类型,一种是散文,一种是骈文。

    5、《古文观止》中的古文,并不是泛指古代的文章,而是特指散文。

    6、《昭明文选》中,入选的文章有很多都是骈文。

    二、关于骈文

    1、“骈”,这个字的本义是两匹马拉着一辆车,引申为“并列”,进一步引申为“对仗”。

    2、所谓骈文,就是一种对仗体的文章,你可以把它简单理解成由很多个对联组成的文章。

    3、抑扬顿挫的读音是对仗规则里边不可或缺的要素。

    4、骈文的句式,四字句和六字句最多,所以有一个词叫“骈四俪六”,“俪”是“成对”的意思。

    5、显而易见,骈文会非常雕琢,重视形式美和朗读的节奏感,所以一读骈文,自然就容易摇头晃脑。

    6、清朝大才子袁枚有一句话:“一奇一偶,天之道也。有散有骈,文之道也。”

    7、骈文兴盛的时代是南北朝,这个时段是在魏晋之后,隋唐之前,所以唐朝的骈文传统就是承接南北朝而来的。

    8、绝大多数骈文都免不了“合掌”的情况,就是前后两句话意思重复。

    9、王勃的《滕王阁序》是高标准骈文,以至于连《古文观止》这种散文取向的选本也收了它。

    10、骈文里边时不时地也会夹杂散文短句,但底线是一定要“像”对仗。比如:“世质民淳,斯文未作。”

    三、关于“古文”、“古文运动”和“唐宋八大家”

    1、此处“古文”并不是泛指古代的文章,而是特指散文。

    2、散文没有骈文那么多形式上的讲究,只要文从字顺就好。换句话说,骈文属于书面语,而散文贴近口语。

    3、唐朝很流行骈文,韩愈和柳宗元看不惯这种华而不实的风气,提倡写散文。

    4、韩愈、柳宗元发起的“古文运动”,在当时来说属于“复古”,要用先秦的散文写法来取代时下的骈文写法。

    5、“唐宋八大家”并不能代表古代文章的最高水平,最多只能代表“古文”的最高水平,因为他们并不是“文章”八大家,而是“古文”八大家。

    四、历史上,东、西方的政治传统有何不同?

    1、主权归属不同

    在西方历史上,王权、教权还有各种分立的势力都有自己的独立性,王权、教权一直此消彼长。

    中国的历史上,皇权、教权合二为一,天下所有的土地和人民都是最高统治者的,主权不可分割

    2、主权者炫耀方式不同

    欧洲国王:总会向臣民炫耀自己的饭量。

    (过人的饭量意味着过人的体格,过人的体格意味着过人的战斗力,过人的战斗力是他们权威合法性的核心来源之一。)

    欧洲教士阶层:炫耀的是清贫。

    (清贫意味着廉洁自律,廉洁自律意味着他们遵循着神的教导,这是他们权威合法性的核心来源。)

    中国皇帝:喜欢炫耀自己的文化修养。

    (中国历史上的正统理论,不是民族决定论,而是文化决定论。皇帝炫耀自己的文化修养,有一个很实际的政治意义,那就是高调表达自家政权的正统性。)

    3、政治基因对社会风气的影响不同

    今天在西方,总统,会被编出各种段子开玩笑。源于历史上大家可以随便拿国王开玩笑。

    (但在正常的时局里,很少会有人拿这种段子去编排教皇或者其他高级神职人员,因为他们是意识形态领袖和道德楷模。)

    中国历史上,皇帝既是我们的领导,又是我们的父亲,还是我们的导师。

    (如果有人拿龌龊段子来编排皇帝,老百姓是不高兴的,哪怕这些老百姓再怎么饱受皇帝的盘剥。如果有人对你的皇帝不敬,那就等于既骂了你的父亲,又骂了你的导师,还侮辱了你的道德楷模。)

    五、“文”义的变迁和“纹”

    1、本义:“文”是一个象形字,描绘的是一个胸前画着图案的人。所以,“文”这个字,最原始的涵义就是文身。

    2、引申:后来,“文”不断出现引申义,可以表示纹理,所以“指纹”的“纹”原本也应该写成“文化”的“文”。

    3、意象:纹理一般都呈现出一些模式,所以从这个意象出发,就有了“天文”和“人文”这些词汇。

    4、会意字:“纹”是会意字,出现得比较晚,左边的绞丝旁表示丝织品,右边的“文”表示纹理,结合起来看,意思就是丝织品上的纹理。

    5、“文身”的“文”不应该有绞丝旁,因为,人的身体显然不是丝织品。

    六、古之“文章”

    1、古文提到“文章”,原本是指“文”和“章”两件事,但它们都有“纹理”的意思。

    2、在绘画或刺绣上,赤与白相间的花纹叫“章”。

    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周礼•考工记》注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3、唐诗里边有一句描写古剑,说的是“文章片片绿龟鳞”,这是形容剑身上面锻打出来的花纹像是“片片绿龟鳞”。

    4、今天你去买厨房用的刀具,有一种菜刀是用大马士革钢打造的,很贵,刀身上边还能看到这样锻打出来的“文章”。

    七、关于现代意义上纯粹的“文学”

    1、现代意义上纯粹的“文学”就是语言的形式美。

    2、换句话说,纯粹的“文学”就是人们常常批判的形式主义

    3、极端一点来说的话,形式是唯一重要的,内容无足轻重 。一切淫秽的、暴力的,宣扬各种邪恶主张的文字,只要形式够美,就是好的文学。

    4、为何形式主义常常遭到批判?

    一来是因为认不清文学的本质,二来是因为文字负载的信息实在太多了,人们很难有足够的理性来把文字负载的信息和文字的形式美区别来看。

    5、对文学最常见的误解: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是深刻的、高尚的。

    为什么说这是误解,因为深刻与否是衡量思想性的标准,高尚与否是衡量道德的标准,而无论思想还是道德,都不是文学。

    6、纯文学总也纯不起来,各大文学奖的评选标准也从来都偏离于文学之外。

    因为人类天然以整体眼光来看世界,不可能冷静地、一分为二、乃至一分为三、一分为四地看问题。

    7、搞文学创作,选题远远比技法重要,真正的纯文学也注定不会有几个读者。

    比如,武侠和言情小说,只要题材让人着迷,给人意淫的快感,文学手段并不重要。

    八、几个经典的文化语码的由来

    1、斯文

    A、“斯”原本只是一个冠词,相当于“这个”,但因为孔子的一句话,使“斯文”成为一个经典语码。

    B、“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yù)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C、在现代汉语里,我们会形容某个有书生气质的人很斯文,如果我们发现他品行很坏,就会说他斯文败类、斯文扫地、有辱斯文。

    2、踵事增华、变本加厉

    A、萧统的《文选序》……法拉利是从马车发展来的,但比马车精密很多;冰是水结成的,但比水凉很多。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事物总会越变越复杂,文章的演变也有这种规律。

    B、我们今天还在用的两个成语,踵事增华、变本加厉,就是从这里来的。

    3、文人相轻、伯仲之间、敝帚自珍、贵远贱近、向声背实。

    ——源于曹丕的名文《典论•论文》

    九、关于赋

    1、“赋、诗、词”,不同文体的地位不同,赋要排在诗的前边,诗一定排在词的前边。这是规矩,也是传统。

    2、赋是汉朝最流行的文体,汉赋的代表是所谓大赋。

    3、《文选》把赋排在全书的第一位,《两都赋》是第一篇,班固的大赋名作。

    4、在赋这个大门类以下,细分成京都、郊祀、耕藉(jí)、畋(tián)猎、纪行、游览、宫殿、江海、物色、鸟兽、志、哀伤、论文、音乐、情。

    5、如果你想在《文选》里边找到贾谊的《鵩(fú)鸟赋》这篇文章,就先找到“赋”的分类,再到“鸟兽”这个二级目录下面去找,第一篇就是《鵩鸟赋》。

    6、汉赋有所谓四大家,分别是杨雄、司马相如、班固、张衡,都很擅长描写大都会和皇家宫殿园林的繁华,这正是大赋的主要题材。

    7、《两都赋》从各种角度来渲染长安的繁华,没有毅力很难看得下去,怎么办?

    ——大声读出来,而且要很连贯、很有抑扬顿挫地来读。

    《两都赋》的那些描写在本质上就是评书的赞,写街道的相当于街道赞,写宫殿的相当于宫殿赞,所以一定要很大声、很流畅地读出来,才能体会出它们的魅力。

    8、赋的文体特色:汉赋,尤其是大赋,是一种炫技性的文体,它不仅仅是文字艺术,更是朗诵艺术。

    9、大赋算是俗文学里贯口和赞的源头。

    十、曹丕《典论•论文》

    1、《论文》是纯理论的作品,在文学批评史上,这篇文章有着泰山北斗一般的地位。

    2、《论文》最有创见的三个观点:一是文人相轻论,二是文章气质论,三是文章地位论。

    3、出自这篇文章的五个成语:文人相轻、伯仲之间、敝帚自珍、贵远贱近、向声背实。

    十一、曹囧《六代论》

    1、曹囧是一个典型的制度派。

    2、《六代论》文体是很标准的骈文,“剧情”丰富,悬念扣人,很有阅读快感。

    3、《六代论》讨论的是:封建与专制的制度对比。

    封建制是否比郡县制更能带来长治久安,这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一大经典问题,一直争议不断,《六代论》是这场争议中的正方代表之一。

    4、题目所谓六代,是从传说中的夏朝开始,经过商、周、秦、汉,到作者的当代,也就是曹丕开创的魏国,一共六代。

    5、作者从六代历史的兴亡成败当中总结经验教训,得出的核心结论是:封建制可以长治久安,郡县制里潜伏着巨大的制度隐患。

    6、有了这样的结论之后,国家应该怎样搞改革呢?很简单: 基本改革方针就是用人不能只唯贤,还要唯亲,分封子弟。

    7、如果不改革会怎么样呢?结果显而易见:权臣轻轻松松就能篡位。

    8、真就被作者说中了。曹魏的灭亡,晋朝的建立,正是权臣篡位的结果。

    9、《六代论》文章的逻辑与今天讲历史的逻辑不同。

    ——今天讲历史的逻辑:总是把皇帝和老百姓的关系摆在第一位,强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政治哲学,说恶政必然激起人民的反抗,农民起义导致改朝换代。

    (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 改朝换代很少是由农民起义造成的,更多的情况要么是权贵搞政变,要么是军界搞兵变,只有这一类潜在的危险才是最值得统治者留意的。)

    ——《六代论》文章的逻辑:皇帝最要提防的,不是那些饱受剥削压迫的底层民众,而是体制内掌握实权的既得利益者,是被自己喂得最肥的那些家伙。

    十二、陆机《五等诸侯论》

    1、 陆机出身名门,祖父是东吴名将陆逊。

    2、 题目所谓“五等诸侯”,是指周代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等级,在这里作为封建制的代称。

    3、 文章论述次序:一开始先讲封建制的来历和必要性;接下来讲了封建制的很多好处,但也不否认搞封建制一样会亡国。再论述郡县制并不是一无是处,只是相对更坏。最后对比郡县制的坏处,论述封建制的好。

    4、 陆机的论述缺少一个结论:为什么封建制终于还是复兴不起来呢?

    5、 这个问题陆机没讲,熊老师来替他讲:主要原因就是封建制的行政效率太低,皇帝的政令很难被贯彻到地方,所以皇帝没办法集中力量办大事 。

    6、 陆机的见地一:“愿法期于必凉,明道有时而暗”,再坚固的东西也会坏,这是自然规律,免不了。制度的好与坏,只是相对而言的。这是很高明的见识。

    7、 陆机的见地二:郡县制并不是一无是处,只是相对更坏。俗语有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这是郡县制下地方官的通病。为求升迁,行政必求速效,而速效的成果,并不是要老百姓看到,而是要让上级看到。

    8、 陆机的见地三: 临时工缺乏安全感,即便位极人臣,只要皇帝不高兴,自己整个家族都会垮台,而封建领主的安全感高得多,就算本人被天子杀了,但祖产不会动,儿子会自动继承。

    十三、嵇康《养生论》

    1、《养生论》是中国养生学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论述。

    2、嵇康是“竹林七贤”其中之一。嵇康生活的时代正是玄学流行的时代,很多名士都是庄子的信徒。

    3、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嵇康年纪轻轻就关心养生,很奇怪。但在当时并不奇怪,养生是一种日常生活方式,不是要等退了休再吃保健品、跳广场舞的。

    4、嵇康认识到:精神状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身体状态。各种不良的生活习惯都会减损人的健康和寿命,而这种减损是一种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5、嵇康的论述看似很严密,很有说服力,但有类比不恰当的错误,且嵇康连一个成功样本都找不出来,所以养生学变成了一门无法证伪的学术,如果你没成功,那是因为你没做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熊逸专栏白话解读2017.10.30-11.10(《昭明文选》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gio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