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自己是外向的人还是内向的人?你是否曾为自己的内向而感到郁闷?读一读《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或许你会重新认识自己。
我读这本书的初衷也是为了了解自己和改善对害羞的看法。因为每当孩子当众发言、见人说话声音都堪比猫叫,我就忍不住感慨遗传的力量真不容小觑。连孩子都学会自我安慰“我只是比较害羞”。可是,害羞这个标签到底是何时贴上的呢?是否害羞就意味着贬义?我想也许会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事实上,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内向者的固有看法,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
研究发现,我们中间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人是内向者。这意味着在我们身边,内向者的人数比想象中多得多。而我们的社会及主流价值观决定了部分内向者将为了生活不得已要伪装成一名外向者。事实上,世界上不存在核心的自我,有的只是X情境下的自我,在Y情境下的自我,在Z情境下的自我。所以不能用内向、外向来简单区分每个人。内向者也有外向的一面。内向者可以为了重要的工作或任何重要的事、重要的人而表现出外向的一面。比如,即使你是一个惧怕公开演讲的内向者,可以为了自己感兴趣的事而当众发表内容详实、引人入胜的言论或观点。因为热情可以帮助我们暂时忘记紧张和恐惧。如果你发现某些事情唤起了你的激情,或者提供了一个会让你欣然接受的挑战,你就会在一段时间内忘了你是谁。这就像是一个情绪上的假期。而有些看似外向的人,其实有内向的本质,外向只是他们的社交性格。
我们的人生受性格影响,如同受到性别和民族的影响一样,而生活的秘诀在于把自己放在合适的灯光之下。这对成人来说已经习以为常,因为成长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已教会我们如何适应这个外向者的天下,而对孩子来说举步维艰。如果你的孩子是个敏感的内向者,不要随便给他贴上“害羞、腼腆”等标签,不要让他信以为真,把紧张当成自己固定的特点,因此而感到羞愧。我们应该告诉他这是一种可以自我控制的情绪,每个人都可能出现。我们能为他做的就是在他对新事物、新环境作出反应时,陪在他身边予以指导。每一小步在孩子的世界里都是巨大的进步。
从比尔盖茨、巴菲特、乔布斯等人的经历均可以看出我们以及这个世界对内向者的竞争力、领导力的低估。所以,千万不要低估内向者的潜力。内向者具有更强的集中力、自省、责任感、创造力。即使在人群中举杯相汇,他们心中所想也可能是外人无法触及的广阔天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