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第二章

«道德经»第二章

作者: 艾润芝 | 来源:发表于2019-05-12 13:01 被阅读0次

    «道德经»第二章

    功成而弗居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为什么说所有人都知道好就不一定

    是好?所有人都知道的善不一定是善呢?其实是在让我们打破自己的一个固有思维。好比有些人喜欢喝红茶,有些人喜欢喝绿茶,有些人喜欢喝咖啡,喜欢喝绿茶的人说红茶不好喝,没有香气,喜欢喝红茶的人说绿茶不好喝,有青草味;

    喜欢喝咖啡的人说红茶绿茶都不好喝,没有咖啡带劲。到底是红茶好,绿茶好,还是咖啡好?如果你是主人,三个朋友来作客,还未坐下聊天,就为了喝什么而吵起来,估计头都要炸了!所以美,善是一个标准,是个名。第一章讲过,名可名,非常名。我们每个人对于美和丑,善与恶都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一套自我的定论,以自己所知的美为美,以自己所认为善的为善,殊不知,其实已经是着于名相了。

    人为什么会争?因为有分别,人如果没有分别,就不会争,心中有善恶美丑的分别,就是争端的来源。老子说要把这些通通打破,才能真正进入道,因为所有的事物都有阴阳,正反两面。有无是相生的,难易是相成的,长短是相较的,高下是相倾的,音声是相和的,前后是相随的。都是对应来说,有和无,没有"有",哪来的"无"?没有无,又何来的有?难跟易,没有难,哪来的易?没有易哪来的难?我们经常讲: 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当我们一开始在读«道德经»时,觉得很难很难,学过十年之后,会觉得很容易,清静的本心,认真的修行,打破思维的局限,效法自然,这就是难易相成。不要有名相上的执着,更不能因为自己有而去贬低别人,蔑视别人,不要因为自己比较强,就看轻别人。看低别人,这是羞恶的第一大障碍,有我心,有私,有私必有慢。如果人不能打破这个思维局限,永远在自我的道路上追求,不会进入更深层次,而修道不是光修自己,只修自己太自私。

    修道明白更多道理,认清更多东西的同时要想到帮助更多的人,一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心中已经没有了分别,能站在道的角度上看问题,心是清静的,心清静和于天地,心清静则是无,无为,用清静心做事情,为无为。圣人打破这些执着之后,处无为之事,效法天地。天地长养万物,圣人教化众生,行不言之教,不言不是不说话,是不我言,没有从我的私心我的妄心里面说出来的话,全然是效法天地,依道而生的话,是依照每个众生当下所说的话;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不是我想说什么,而是人要听什么,人需要听什么,我才讲什么; 不言之教,不言,是不我言,不是自我想说什么,从而把人一步步引导到圣贤的方向去。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话语简单,但意义深远,首先心要清静,心里面远离分别,心处无为,而教化又是不言之教,与孟子所说的"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止•二十三»)"是一个道理。不要好为人师,只需为人师而已,因为见到众生之苦,要去帮助他人,好为人师是人的最大毛病。行的教化是行的不言之教,无怨无悔地去帮助别人,真正站在别人的角度去帮助别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只会是高高在上,站在别人的角度才能帮别人,一步步去引导,这些都是在把我去掉,去掉执,去掉傲慢,才能行不言之教。

    能做到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才能像天地一样去长养万物,万物作焉而不辞,长养万物帮助了很多人之后,内心是没有什么挂碍的,不会有贪功的心。圣人会说这都是别人的功劳,人的勤奋好学,人的知行合一,人的本性俱足,所以成就了,这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只有自己不去居功,才能真正做到像圣人一样,如果自己居功,会自傲,一旦自傲就会陷入自我的执着,人我的分别。第一章就告诉我们首先要入道,去掉分别心,去观,去看,看世界的构成,当你站在自我的角度看时,能警醒地看到为什么我认为我好,我认为我好,一定是我有傲慢,认为别人不好,我认为别人不好时,慈悲心何在呢?就看不到别人的不容易,通过自己情绪的改变,觉察自己那个无我的发声,就是观,有愿力,要想到像圣人一样去帮助别人,而这个帮,是有方向的,把人往无为的方向去帮,把人往不分别的方向去帮,是帮而不帮,帮了不要有帮的心。这样,人就能够在道的方向上一路前行,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不退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二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gkc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