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说的主题,是父母应该如何教孩子,是父母穷尽自己毕生之力要留给孩子什么东西。
现今父母中的主力军为85-90年左右的青年人。这一代人经历了中国变化最剧烈的二十年,也是对于差距感受最为深刻的一代人。他们目睹了晚自己几年出生的人与自己的生活环境有巨大的差别,价值观的迥异更是令人惊讶。所以虽然是短短的五年,但是这五年中的一代人,他们所看所处的世界的颠覆程度以及借由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给让他们直接或间接参与的人生经历的丰富程度,都是之前的几代人不敢想象的,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以十年为一个跨度称呼一类人的现象才在中国的历史上首次以公众都可触及的形式出现。
没有了管控经济的计划杠杠,市场规律的作用让贫富差距在逐渐的向平民渗透,高干子女和大院子弟能享受到的特权以经济状况作为展现在改革开放蓬勃开展的时期凸显出来,也随即在这一代人的心中留下了物质的烙印。
这个时代的孩子有几个典型标签:
第一种是目睹贫富差距加剧确无能为力的人。这类人往往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从小就寄希望于读书以颠覆命运,步入社会后又寄希望于努力工作以改善生活。这类人即便长大成人,或者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甚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运扎根于大城市,也难以抹去曾经的痕迹,喜欢比较、精于计划、容易焦虑、渴望改变的童年烙印不是一代两代就可抹去。
第二种是个体经营放开之后迅速滋生出来的个体商贩。这类人家庭往往并不十分富裕,但是凭借家中长辈的勤奋拼搏免去子女为养家而付出的辛劳与奔波。而且家中长辈在谋生中锤炼出的坚持不懈、坚强勇敢的品格,也为子女树立了榜样。这类家庭中的子女往往独立性较强,肯于拼搏和进取,但是由于家庭整体出于社会底层,依旧有深深的阶层烙印。
第三种在改革大潮中乘风借势快速步入小康的人。此类家庭往往依托于较高知识水平的长辈以及较为精湛的社会生存技能,此类家庭的子女往往品格优秀,学业较优,成年后可以依旧享受父母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红利,生活美满、幸福。往往自信开朗,对未来充满信心,对社会的认识也更加多元和深入。但与精英阶层仍有较大查查。
第四种是社会资本迅速成长起来的新贵族。第五种是依托家族力量能够获得各种特权的人。此二类家庭或者家族的发展和变化往往比较复杂,而且该两类家庭对于普通人也没有任何参照意义,故不在探讨范围之内。
今天的社会,今天的新晋父母,主要是85年-90年之间的第一、第二、第三种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在为人父母之后对于子女的教育的意义有着更深刻的认识,也有着更高标准的要求。他们寄希望于下一代超越自我,这自然可冠以“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说辞加以解释,也可以凭借“父母无能力为只能押宝于下一代”的借口加以解释。但是任何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超越自己,能够获得更为美好的人生。
但是又有多少年轻的父母,在追求教育的路上南辕北辙,误入歧途。
误区一: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道理并无不妥,但是陪伴的质量决定了教育的质量,父母的陪伴并不是将自己的智商摆在和孩子同样的水平然后去理解孩子的世界,也不是将自己喜欢的东西强加给孩子,更不是带着孩子在没有营养的游戏中挥霍孩子和自己的时间。此类陪伴只能让孩子感觉不孤独,但是对于孩子人格的成长毫无帮助,甚至增加孩子对父母的依赖。
真正的陪伴,是有质量的陪伴,是能够让孩子的人格得到健全,心态走向成熟的陪伴。而非是凭借成年人的力量去满足孩子自己的欲望。这样的陪伴必然需要父母对于幼儿世界观的养成规律和幼儿心理的一些特征进行了解,结合自己孩子的一些行为,判定孩子所存在的问题,通过陪伴不断的补足孩子人格上、心理上的不足。
误区二:尽力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
物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中始终作为权威和地位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抛开物质只谈精神无意义痴人说梦,所以父母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是天经地义之事,但是比物质更为重要的要给孩子带来拥有的满足感,和获得后的感恩之心。
现在的幼儿,生活在物质极其繁盛的时代,是年轻的父母在孩童时代做梦都想达到的一种生活状态,但是现在的幼儿似乎并未因为物质的充裕而感到幸福和快乐,反而当孩子身处玩具的海洋之中,并不会深入的挖掘每一件玩具背后的新奇与快乐。过早的拥有太多物质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幼儿的心理阈值,日后的物质便再也无法让他们获得快乐。所以现在的孩童对于礼物的需求往往让成年人咋舌,这其中固有商家投其所好,囤积居奇的思维作怪,但夺走孩子幸福的关键,还是父母将孩子孤身置于物质的海洋,面对物质的巨浪,孩子的迷失也是力所不逮的必然。
误区三:充满笑声的童年才是幸福的。
父母孩提时代的痛苦和悲伤往往在成年之后也会对其人格产生挥之不去的创伤。而此类痛苦和悲伤,也会以投射的方式,在家庭教育当中得到体现。加之独生子女家庭的子女以及孙辈都是独苗苗。就使得幼儿在家庭当中处于核心地位,对任何事情稍有不满,便有父母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迅速出面,满足幼儿的一切需求。随之而来的就是在任何目标都可以迅速得到满足的状态下潜移默化的养成急躁易怒的性格。而长辈又见不得幼儿的哭闹,进一步的促进了长辈对其要求的满足。从而使得急躁易怒的性格陷入了恶性循环。
未完待续 。。。
网友评论
应一些家长的要求,我们正在尝试做一个共创式的【家长写作社群】,通过写作记录孩子的成长故事,写自己在教育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分析,写自己的教育理念,写与教育相关的任何事情。通过写作让孩子的成长有迹可寻,让家长自己在教育方面的认知成长有迹可寻,最终让整个家庭的成长有迹可寻。
详情可阅读:https://www.jianshu.com/p/f7ca2f9dd2b3
如果您有兴趣,希望能和您一起共创这个社群,期待您的参与!
微信号为:qq378558645(这个不是qq号),加微信备注“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