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的“雪”: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杨炯《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 借“雪”间接反映战争环境的凶险,抒发战事的残酷与艰辛。
女子白皙肤色中的“雪”: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温庭筠《菩萨蛮》)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
“倾国倾城恨有余,几多红泪泣姑苏,倚风凝睇雪肌肤。”(薛昭蕴《浣溪沙》)
以“雪”咏叹女子白皙的皮肤,使读者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女主人公的外貌特征。
聪慧女子中的“雪”:
“梅花大庾岭头发,柳絮章台街里飞。”(李商隐《对雪二首》其一)
“拥柱轻于絮,吹塀净若沙。”(梅尧臣《十五日雪》)
“渔蓑句好真堪画,柳絮才高不道盐。”(苏轼《谢人见和雪夜》)
女子内心的聪慧通常会用“冰雪聪明”来形容,而古代的文人墨客却用咏雪来称赞能赋诗的女子,更是将雪与柳絮洁白温柔且飘忽不定的特点融合于一体。
花朵中的“雪” :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李煜《清平乐》)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王安石《北陂杏花》)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古人常借雪来描写梅花的洁白,杏花的刚毅倔强和杨花飘落时纷纷扬扬的姿态。
文人高雅情趣中的“雪”: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入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卢梅坡《雪梅两首》其一)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两首》其二)
诗人借“雪”来抒发文人高雅的情趣,梅花也隐喻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
“雪”,作为我国古代诗词中最常见的文化意象,不仅在文人墨客的诗词中常见,而且还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