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摘录老子《道德经》
确实啊,泥制陶器因有了中空,才使器皿发挥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中空的部分可以居住。这个“有”是房屋所有能看见的东西,这个“无”就是中空的部分,它让人自由行动。“有”给人便利,“无”则发挥了它的作用。
老子对“有”与“无”的解释太妙,颇有哲学的味道。由此,我猜想,老子在总结这段话时,是不是也观察过蚁穴、兽洞、鸟巢等兽虫鸟地穴与树穴思考后推导出的?继而,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对建筑设计的创意是否也来自动物穴的启发呢?
上古时中国中原地区,林木茂密、野兽常侵扰人类。有巢氏发明了在树上构造木屋,从此人们在睡觉时不必再担心野兽的侵袭。从穴居转向巢居,这代表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有巢氏被誉为华夏“第一人文始祖”。这肯定有鸟巢的启发吧。
这样不得不想到生物进化论学者达尔文,如果老子能与达尔文相遇,一个在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个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该是多有意思的场景。
无与有来源相同名称相异,与万物起源联系紧密显得玄妙又深远。一个科学家说生物起源,一个道学家却知道世界本如此,生物进化论与道观联系在一起成了玄妙深远的学问。
人类的发展不仅是生物的进化史,同时也是人类挑战生存环境与创优居住的建筑史。虽然地域性带来的文化习俗与信仰体现着不同的建筑特色,可人类对自由与强调个性特点的空间追求却是相同的。
现代人非常重视自己的私人空间,在有限的空间里设计多种功能,实现吃、穿、住、行的需要,满足生活、学习、工作的功能。
随着地球人口的增长,土地寸土寸金。人类在挖掘地下,利用地面、发展空间能力上越来越强。
学会利用工具与使用火种的人类智慧使得人与其它动物严格区分开来。在这种智慧的跳跃性发展中,人类早就从最早的洞穴发展出形态各异的建筑文明来。可以说,回顾人类的建筑史就是追溯人类的进化史。
从公元前25000年的壁画呈现出的洞穴之光,让我们知道了人类文明的起点就是会使用火。猛犸象骨架、兽皮帐篷、泥砖房、干栏屋、古罗马贵族的多姆斯式建筑与平民的因修拉式建筑相继出现,这种建筑成为现代建筑的雏形。
公元1—18世纪,东亚文明里出现了木结构房屋。接着欧洲城堡、阿拉伯半岛的芦苇屋、町屋(和制建筑)、商旅驿站、不列颠三岛出现的土团屋、中国敦煌莫高窟的沙漠石窟、蒙古包、哥特式建筑、西班牙无敌舰队、日本民家、中国福建土楼、古罗马印记的布杂式建筑相继出现。
19世纪,维多利亚式建筑(美式田园风格、吉普赛人的大篷车与工艺风格建筑(现在的咖啡馆)相继出现。
进入20世纪,公共住宅里的筒子楼与电梯楼出现、移动房车、集装箱改造房放大着人类的智慧。进入21世纪后,3D打印房屋开启了人类建筑的新纪元。
观察人类建筑的变化,就可以发现,人类从大自然的生存竞争中,从群聚到巧妙避开危险,拥有现代独立思想,已远远脱离了一般的动物性。人类居住地从地下延伸至空,从固定到移动的变化,是劳动产生智慧的进化过程。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虽没有追溯人类的起源与进化说,但他却通过引入人类建筑观“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启发人的生存智慧。《道德经》里的“九九归一”指“周而复始”、“归根结底”的意思,体现的是一个“道”字包含了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的意思。
如此,老子、达尔文让我对人类发展与进化中获得的智慧有了更多认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