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晋国的智宣子老了,决定让儿子瑶做继承人。他的弟弟智果反对说:“瑶长得风流倜傥,善于驾车,武艺高强,能言善辩,但极不仁慈。这样的人做继承人一定会败坏家业,不如让他的弟弟宵来做继承人。他是个品德高尚的人。”
智宣子却不以为然,他对智果说:“治理国家难道只有品德就行了吗?”
智果看智宣子不听劝告,于是和智宣子分了家。后来的事实证明,智果的眼光是非常独到的,晋国果然被韩、赵、魏三国分割了。
另一个大臣赵简子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是应该立大儿子伯鲁还是立小儿子无恤呢?
赵简子想出一个考察的办法,他把家训写在竹简上,把它们交给两个儿子,吩咐道:“把他们记在心里。”
过了三年,赵简子把两个儿子叫到跟前,让他们背诵家训。大儿子伯鲁支支吾吾背不出来,向他要竹简,他早就不知扔到什么地方去了。
再问小儿子无恤,无恤却能把家训倒背如流,问他竹简在哪里,无恤从衣袖里拿出竹简。原来这三年,他无时无刻都把竹简放在自己的身边。
赵简子于是立无恤为自己的继承人。
在立继承人的问题上,智宣子和赵简子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智宣子更看重才能,而赵简子更看重品行。
事实证明,赵简子棋高一着。赵无恤继承位子之后,在政治上也颇有作为。他曾跟随智瑶攻打郑国,战争间隙,智瑶请赵无恤喝酒,赵无恤以军务在身加不拒绝,智瑶竟让手下强灌他喝下去。赵无恤竟然毫不反抗。
后来智瑶联合魏桓子和韩康子攻打他,危急时刻,他对魏桓子和韩康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他们临阵倒戈,一起反抗智瑶。结果韩赵魏三家联合打败智瑶,把晋国一分为三,从而奠定了赵国的基础。
水如天曰:赵简子无疑比智宣子更高明。他的接班人无恤没有辜负他的希望。然而赵无恤真的是一个品行高尚的人吗?不见得!
首先他的行为就极为可疑,一个竹简他保存了三年,而且随时带在身边,没有心计如何能做的到呢?后来掌权之后,为他扩充势力,他竟然安排厨师用铜勺打死了自己的姐夫和他的随从,并发兵夺下了代国。致使他的姐姐悲痛自杀。所谓无毒不丈夫,这里哪里能看到他的仁慈呢?
然而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就是评价一个人的标准吧!杀一人是罪犯,杀一万人那就是英雄。让人毛骨悚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