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跟做梦一样,不管你见或不见,它都会一直存在。
你不知道哪天会做梦,但你不可能不做梦。文学一直延续存活下来,你可以无视它的存在,但是总有一天你会想起来,还有文学、诗歌这些东西存在,你总是会有需要它的时候,哪怕只是一首轻飘飘的小诗。
昨晚我又梦到了去世的亲人,我的外婆去世快20年了,我的小哥哥也去世快6年了。我在同一个梦里见到了他们。
他们以机器人的样子出现在我们家,他们的言谈举止和音容相貌和我记忆中的无甚差别。我们一起吃饭、一起聊天,一度蒙骗了我,真的相信他们又回来了。
而在黑夜里,我从背后发现他们的脑袋会变成透明状态,还能清楚看见大脑里的通电线路。于是我仔细分辨他们的语音语调,还是感觉出了细微差别,特别是在行动反应方面有着些许迟钝感。
当我把所有谜题都解开时,也意味着梦快要结束了。
其实从第一眼看到他们开始,我就知道这是梦,只是不愿醒来。
人死如灯灭,死了就是没有了。
但死亡好像是人一生都必须面对的命题,有些亲人的去世,会试图模糊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关于他们的真实记忆、想象和梦境,无端地纠缠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如梦似幻的世界,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你不可否认它依然存在。
那么,假如把做过的梦用文字记录下来,是不是就会成为文学作品?
确实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比如佛洛依德写了《梦的解析》,试图从心理学角度,讨论梦境和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
文学是人的心声,其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人的潜意识。作家在作品中会不自觉暴露自己,因此,可以从作家的作品追溯到他一生的外部事件和内心活动,由此揭示他们的无意识,或者说就连他们自己也不曾觉察的精神生活。
这也是对梦的构造和文学创作某种共通性的探讨:两者都试图模糊现实和想象。
而文学正是人类丰富情感世界的文字载体,作家们试图以自己的经历和想象,探讨死亡、战争、爱情、疾病这些人类存在的终极话题。
人类在有限的一生中,都不得不面对来自死亡、战争、爱情、疾病等的考验。文学之所以一直存在,就是人类会用文学创作的方式来探讨这些永恒的主题。
这些主题伴随着人类生存的始终,也将永远给文学创作提供源泉。每一个渺小的个体,都可能在某一行文字中产生共鸣。
文学其实也是人学,用来讨论人性的发展历程。大学中文系通行的中国古典文学教材中,我最喜欢的一套教材是复旦版的,由章培恒和骆玉明合著。序言部分便提出了这个概念,文学一直在发展变化,描绘了不同时代人的精神风貌。所以,文学确实可以看作是在讨论人性发展史。
人永远是文学的核心,世间万千风景都是围绕人而展开的!
我们每个人都会做梦,而文学作品的不同形式,如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都可看作不同作家做梦的结果,他们通过丰富的想象,用文字精心编织了一个梦境,等待着有缘人来读取。
作家负责创作文学作品,作者负责阅读,而传播方式也不断对文学作品进行筛选,优胜劣汰,一些经典作品也实实在在影响了几代人!
文学作品的流传也随着传播手段的更新而迭代发展!造纸术为文学作品的呈现提供了纸质载体,而印刷术则开启批量印刷传播时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现代出版业的兴盛进一步扩大了文学的影响力。现在伴随着网络传媒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学蓬勃发展,人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文字。
也有人诟病,现在的文学市场化倾向严重,但也正因为传播的便捷高效,作家、作品和读者形成了更为紧密的闭环,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越来越快的更新速度,和越来越快的传播率和淘汰率。
但是大浪淘沙,真正经典的文学作品依然值得被看见。
所以,你说文学会死吗?不会的,它会一直伴随人类到达世界末日。
而所谓的终点,又会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
图片来源:
Raka Wisnu Wardhana adi,
今年19岁,是来自印度尼西亚泗水的数码艺术家。
图寓意为:梦想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