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蛮喜欢这两个意象,一个是诗人,另一个是沉默。
诗人是一种诗意般的存在,也许代表着对远方的向往,心灵的探索,但过分解读会被认为矫情;而沉默或许是一种现实般的存在,或无奈,或心酸,也许与告别密切联系。
所谓的诗与远方,是一种诗化的想法,而苟且,或许就对应着沉默。
看过一位希腊作者写的书《沉默的影子》,它所描写的沉默可能是一种对命运的无奈,故事背景是二战,那个混乱的年代;抑或是一种自责忏悔,书中那个德军上尉便是如此。
所以看到书名有沉默二字的,我一般都想去读下。这本《沉默的告别》就是因为沉默二字吸引我,额,还有腰封的一句话,“人生是不断的告别,沉默是生命的答案。”
然而,读完后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可能期望过高吧。
这是一本新书,也是18年出版的(中文版),我不得不承认现在的书的封面设计得跟海报一样,而且擅于利用夸张手法。
书的腰封这么介绍,“击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天才小说家,席卷《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卫报》《先锋报》《书商杂志》《名单》书评专栏,广受称赞的的现象级作品,整个欧美世界都为之动容的心灵疗愈小说。”
整个欧美世界都动容了,我不敢不动容。
还有腰封上关于主题的两句话,“得到的都是侥幸,失去的才是人生。”
“人生是不断的告别,沉默是生命的答案。”
正如豆瓣一位用户这么评价,“不太晓得出版社给出的“得到的都是侥幸,失去的才是人生”“人生就是不断的告别,沉默是生命的答案”书评,从何而来呢~”
2,
这本书胜在人物,而情节显得很单调。
书的简介过于夸张,渲染得太多,似乎想告诉读者这本书多吸引人。
这是书的简介:
曼弗雷德,一个性格孤僻又沉默寡言的银行经理,总是独自在酒吧里度过每一个夜晚,敏感地观察周围的一切。酒吧里忧郁而美丽的服务员阿黛尔,让他感到着迷,不经意间曼弗雷德知晓了她的秘密。令人意外的是,没过多久阿黛尔便离奇失踪了,一时间众说纷纭。曼弗雷德暗自决定避而不谈女孩的失踪,沉默是他面对一切问题的回答。
一直为没能侦破的20年前的一桩谋杀案而困扰的警探戈尔斯基负责调查阿黛尔的失踪,他的调查一步步撼动了曼弗雷德压抑的心灵世界。在戈尔斯基的步步紧逼和人性拷问的双重压力下,曼弗雷德隐藏的秘密呼之欲出。无言离去的女孩,沉默以对的男人,生命中那些无法预料的转变、无法释怀的过往……究竟是谁又救赎了谁?
先来谈谈主人公曼弗雷德,一个想法很多的人,并大多都是胡思乱想的。它过于担心别人对他的看法,总是设想这种情况会怎么样。
书中对男主心理活动的描写细致入微,那些男主自己加注于每个人及周围环境的想法,是这本小说最大的亮点。
那个服务员失踪后,他知道一些情况,但保持沉默,不对警方说。警探戈尔斯基负责调查阿黛尔的失踪,同时他也是二十多年前负责调查一个杀人案的那个人。
他认为二者有联系,事实真是如此,二十多年前那个女孩,就是当时十几岁的主人公曼弗雷德误杀的。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才导致他沉默孤僻的性格。
最后警探找到一些细节,问曼弗雷德,而他坦白了具体情况。
这件事二十多年过去了,翻案已经不可能了,但主人公还是加注于自己每个人及周围环境的想法,胡思乱想,最后打算乘火车逃的时候想得太多不小心跌落到轨道,死了。
故事有一个很坑爹的结局,就是服务员阿黛尔回来了,她没有失踪,就这样简单地回来了,所有的一切正常运转,只是那个普普通通的主人公告别了人世。男主这沉默的一生,被塑造自己的力量困在生活中。
书中人物描写极其出彩,那个尴尬,不合群,鲜与人交往,寄人篱下的悲惨,身份认知的迷茫,想要挣脱却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的曼弗雷德好像跳出书来,让我觉得真有这么一个人似的。
3,
关于沉默,有点话说。
最初是张嘉佳的一篇文章,主人公叫陈末。写完故事后,来了这么一句:我叫陈末,因为沉默。
顿时,文章高大上起来。
沉默,或许是普通,或许是敏感,或许是脆弱,或许是心底的秘密。
曼弗雷德,这样的孤僻又是那么的普通,普通到不会被任何人提及,显得那么可怜,明明有个呼之欲出的鲜活洒脱灵魂,却被自己的敏感自尊和脆弱包裹着。
是啊,我们都会沉默,会默默消失在人群中。沉默从来不是生命的答案,它是一种现实的经历。
我们沉默,只是因为脆弱渺小的自己被现实给弄伤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