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二先生非常推崇“举业”二字。他认为举业是人人必做的,只有成了举业,做了官,才可以行孔子之道。只是他自己时运不济,虽考过六七个案首,却总是科场不利。这就相当于一个高考复习生,平时小考,十次有七八次都考年级第一,可一遇到大型的考试时就名落孙山,铩羽而归。
马二先生大概也认定了自己时运不济,于是弃了举业,改作选家。选家,就是选一些优秀的八股文编印成册,供后面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学习借鉴,类似于我们现在的高考满分作文。不能靠科举考试成名,那就做与科举相关的周边事情出名。这是马二先生一生的遗憾,也是他一生的执念。
于是,马二先生但凡与年轻人结交相与,就必要教导一番,劝人致力于举业。在第十四回,他劝蘧公孙说,春秋时候,用“言扬行举”做官,所以孔子只讲“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战国时,以游说做官,所以孟子历说齐梁;汉朝时用‘“贤良方正”开科,所以公孙弘、董仲舒举贤良方正;唐朝时用诗赋取士,所以唐人都会做几句诗;到了宋朝,都用的是些理学的人做官,所以程、朱就讲理学。到了本朝,用文章取士,这是极好的法则。就是孔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
在第十五回,马二先生对匡超人说:“你如今回去,奉事父母,总以文章举业为主。人在世上,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不要说算命、拆字是下等,就是教馆、作幕,都不是个了局。只是有本事进了学,中了举人、进士,即刻就荣宗耀祖。”
马二先生对蘧公孙、匡超人所说的话,细想想,颇类似我们当初上学时老师对我们的劝告。事实上,对当时的人来说,科举考试确实是改变命运最直接的方式。马二先生出生于底层,又多次参加过科举,无论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或者是以朋友的身份,他说的话都是真诚的肺腑之言。
马二先生待人的真诚,还表现为对蘧公孙、匡超人给予金钱上的帮助。为免蘧公孙遭人陷害陷入牢狱之灾,马二先生拿出了自己编修书籍挣的几乎所有的银钱;为了让匡超人在奉养父母时安心读书,马二先生在自己还生活困窘的情况,赠予匡超人衣服、鞋子及十两银子。
相比于许多人向上的逢迎和巴结,马二先生与人的友情要简单、纯粹得多。难怿作者给他起名“马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