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那克萨戈拉
作为第三代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试图在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的截然对立之间寻求一个“中道”的解决方案:
一切事物都在变、一切事物都不变,这两种说法都不对,真理处于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些事物确实在变,而有些事物则不变。
不变的事物称为元素(如水、气、火、土等),在某些力量(如起分裂作用的恨的力量与起统一作用的爱的力量)的作用下,会结合在一起形成房屋、树木等可变事物,元素分散开来则会导致可变事物不复存在。不变的元素的分分合合,导致了可变事物的变化。
阿那克萨戈拉认为,不变的元素有无数个(事物的性质、属性是无数个,每一类性质、属性均对应一种元素),但力量只有一个——心灵的力量(nous 努斯),并且,心灵会驱动变化向着某个目标进行。在他看来,世界是有目的地、而非盲目地变化。
## 智者学派
与先前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单纯思辨不同,伦理-政治问题是有实际现象作为支撑的:随着殖民地的不断开拓,希腊人逐渐接触到了有着不同习惯及风俗的异族人。
人们对这些与自己不同的习惯风俗产生好奇,从而引发讨论、辩论、争论。
虽然与异族人的接触是由于政治扩张才发生的,但是产生好奇心并进行思辨的能力却来自于古希腊150年的哲学传统。
正如传统哲学家们所提问的那样:变中是否有不变、多中是否有一?
此时的哲学家们要问的则是:在这些各异的风俗习惯中,是否可以找到一个或者一些普适的、绝对的道德-政治理念,来作为我们制定行为规范的依据呢?
一些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认为,有。这些绝对的理念、标准是神或者自然所赋予人类的。
一些哲学家(如智者学派)则认为,没有。一时一地一人都有自己的、相对的标准,并不存在什么普适的、绝对的道德-政治理念。
## 苏格拉底思想概述
由于苏格拉底本人并未留下著述,所以对他的思想的了解,只能依赖于柏拉图等人的间接资料。
苏格拉底是雅典首位哲学家,
早年的他,对自然哲学感兴趣,尤其熟悉阿那克萨戈拉的学说;
与智者学派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他,也能得心应手地使用智者学派的辩论术,这让很多人误以为他本人也是一名智者,但实际上并非如此——1 与智者不同,他施教并不收费;2 即使杀人狂魔与保家卫国的军人都擅长使用武器,我们也不应该急于断言,说后者与前者是一类人。
人到中年的他,产生了困惑:自然哲学对人的心灵毫无帮助,智者学派的主张又最终会使人堕落。
来到了人生的分岔路口,苏格拉底面临着抉择:是继续自然哲学的向外探索呢,还是向智者学派靠拢但最终走向堕落呢?
他决定自己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放弃向外探索,拒绝并反对堕落。
他承认自己毫无智慧,但他认为,无知并非哲学的障碍,反而是真正哲学的开始。
觉悟生自困惑,但这正是哲学之始。
为了探索真理,他开始与不同的人交谈——政治家、艺术家、智者、工匠乃至妓女。
他认为,与发表公共演讲不同,只有通过一对一的个别交谈,人们才能真正挑动、启发内心深处的灵魂,从而洞察到真理所在。
个别交谈是一种自我教育的方式;只有通过自我教育,才能产生内在的觉悟,进而能够知行合一,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也只有在道德上成为真正的人,才能在政治上成为真正的公民。
苏格拉底认为,哲学的真正使命并非在于传授真理,而在于启发人们努力追求真理。
## 灵魂学说
正是苏格拉底创造了“灵魂”这一概念。此后,这个概念统治着西方乃至全人类的思维。
对于一个真正的文明人,“他有一个灵魂”乃是一个标准假定。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灵魂的人,还能称得上是一个“人”。
灵魂,是一个人在正常、清醒之时,其智力及道德之所在。
当然也有人拒绝这一学说,否认灵魂的存在,但这样的人始终是少数(至少目前为止是如此)。
受这一学说影响最直接也最深刻的是基督教。
然而,灵魂学说与宗教的融合并非苏格拉底的本意,因为他认为,哲学与自然科学、神学是完全不同的学问,对灵魂的照料既不在于探索物质世界的构成,也不在于实践宗教仪式的戒律与净化,而在于理性思维与道德行为的修养。
(在给肉体化妆、医美以及健身的时候,也请好好照料自己的灵魂,如果你有的话。)
要特别注意,苏格拉底的灵魂学说也并非现在所谓的“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苏格拉底只是肯定“有灵魂存在”,但对于“灵魂是什么”、“灵魂有什么具体的作用、功能”,他并不特别关心。(他是哲学家,而非科学家)
苏格拉底灵魂学说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伦理学与认识论的共同原则:既然有灵魂存在,那我们就应当好好照料它——使灵魂尽可能的善。
这就要求我们:
1 对于外部世界,要努力去认识它,如实观照;
2 人的行为应当建立在 1 的基础之上,并且在道德的约束之下。
在苏格拉底看来,使灵魂尽可能的善,便成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高任务。
接下来,我们便在伦理学及认识论两个方面,对这一最高任务进行具体的展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