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凡四训,品百变人生。
最近无意间听人讲《了凡四训》,知道这是一本劝人向善向上的故事书,其中的故事很多,其中也不乏鬼怪神仙,虽然故事真假莫辨,但此中自有深意,自有真意。如何以国学思维和现代科学的角度来重新看待这些故事、这本书,科学的看待迷信。不妨以系列故事的形式加强学习效果。
作者介绍
作者袁了凡,生卒年限不详,但按照书中描述,大概是明代时期的人。
可见当时的人对于作者的了解不多,也没有今天互联网的“人肉搜索”的大数据可用,但丝毫不影响这本书的传播,不得不说,这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地方,可能刚开始只是口传心授,但经过后来的记录、加工整理得以流传。
虽然如此也不影响袁了凡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作者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袁了凡博学多才,精通天文、象数、水利、兵政、堪舆、星命等学问。
这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和历史人物诸葛亮有得一比。
这些都是怎么习得的?自然是拜“学习”所赐。只有学到了这么多的对百姓有用的学问,才有可能为人民服务。
关于袁了凡在为官期间做出了哪些成绩,随便举几个例子,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去找寻。
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袁了凡中进士,在任宝坻知县期间:勤政爱民,为民谋利,主持兴修水利,修筑防洪堤坝,鼓励百姓开荒种田,并免除杂役,以利民生。
后来主持绘制过地图,随军打过仗。
做父母官期间为民谋利,执掌过绘制全国地图的浩大工程,这都是对天下百姓有益的工作,所以是一位好官,好官的作品更加容易流传。
了凡自己的故事
袁了凡自己的故事本来就很传奇,其中既有神仙似的人物,也有得道高僧。大家姑且听之姑且信之,一般来说,离奇的故事容易被人记住。即使今天的科学研究也不能分辨其真伪,就当做故事来听。
文章是以袁了凡为第一人称写的,第一句就是“余童年丧父,老母名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
以自己的故事现身说法,是最可以拉近与读者的方法,所以很多比较好的文学作品都是以第一人称来写,好像更加真实有说服力。“余”字解释为“我”,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知识,有人说文言文太难学,我想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进入当时的语境,也不知道文字是如何演变的,就像故事中的“余”,就是今天的“我”,“尔”是今天文字中的“你”。
虽说看来只是一句话,但我可以把它作为一个段落来理解。意思是:
我小的时候爸爸就去世了(童年丧父),妈妈让我不要上学求取功名而去学医,说一来可以养活自己,二来可以治病救人。学得一门技艺成为名医,是父亲的夙愿。
其中:老母、养生、济人、夙心,现代的文字中也会用到,但意义有所差异:
老母,不一定是年龄很老的妈妈,只是妈妈的代称或者是尊称,老可能只代表受人尊敬,而不代表年龄,后面的描述可以看出,妈妈也是一个知书达理之人。
养生,在今天专指中老年人要保养身体的意思,甚至有一句调侃的话“杯里泡枸杞,养生靠自己”。
济人,作为古代医生的职责,悬壶济世救死扶伤,是医生的责任,济人两个字简洁又明确,这也是文言文的特点。
今天写文章也应该追求简洁,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
夙心,这句话在我农村老家的土话中经常被用作日常用语,比如,你能考个大学,你爸就夙心了。夙心就是得偿所愿,被人日用而不知。
因为只是一句话,所以做个解释,后面就直接讲故事。
后来我(了凡)在慈云寺遇到一位有着长长的胡子的老者,相貌伟岸,仙风道骨。我看到老者飘飘欲仙的样子不敢怠慢,赶紧恭敬的施礼问候。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了凡为什么会在寺庙中有此奇遇,因为古代文人都喜欢去寺庙中学习,这些地方清净;当时不管做官还是学医都是古代知识分子的追求,要么学而优则仕,要么悬壶济世,解除世人的痛苦。古人,尤其是古代知识分子的格局需要我们学习。)
老者对我说:一看你就是仕途中人,明年就可以中秀才,为什么不读书呢?(可以知道别人命运的节奏,神仙啊)
我说了原因,(就是前面的那样,因为父亲去世家道中落,妈妈让我弃文从医。)并恭敬的问老先生哪里人士,如何称呼?老先生告诉我,他姓孔,是云南人,因为得到了(传说中)古代著名的易学家邵子的真传,所以有“遇事先知”的能力,所以特别来找我说事。我赶紧领他去见母亲,母亲说,好好招待,听他说说你的前途。(母亲智慧)
于是孔先生说了了凡很多事情,都一一应验,分毫不差。听了孔老先生说的,于是我又有了读书求取功名进入仕途的心思,找到表兄商量,表兄推荐拜郁海谷为师专心学习。
(需要说明,这里有一些易学知识。易学被称为易经或周易,周文王和孔子都对其做过注释。周文王的版本叫做“周易”,孔子做了“十翼”,留下“韦编三绝”的典故。易经被成为群经之首。是讲“变化”的,和当代我们常说的“变是唯一的不变”,有异曲同工之妙。)
孔先生替了凡先生起数所推算的命运是:在第二年的县考中是第十四名,在其后的府考中是第七十一名,提学考则是第九名。了凡先生十六岁这年,果然考试考取了,并且名次与孔先生推算的完全一致。在这一年内的三次考试中,名次和结果也都一如孔先生所说,可谓毫厘不爽。这令了凡先生内心完全折服,遂请孔先生为他算定终生命运的吉凶祸福。于是孔先生告诉他,哪一年考试会考第几名,哪一年会补廪而成为廪生,作为秀才的一个级别,廪生就可以领取国家发给的米粮了。哪一年可以当贡生,达到秀才的最高级别,获取入太学即国家大学读书的机会和资格。甚至告诉他,在他出贡后的某一年还会当上四川一个县的县长。任三年半后是告老还乡的最好时机,宜辞官退隐。在五十三岁的时候,是年八月十四日丑时离开人世,寿终正寝。还有一点就是命中无子。了凡先生将孔先生为他所推算的一生之流年休咎均备录在案。
(这一段很神奇,姑且作为故事来听吧)
因为深信不疑,所以了凡都记录了下来。
从此以后,了凡的命运与孔先生推算的并无二致。但也遇到了一点点差异:
说领工资(钱粮)到91担(石)5斗米的时候才可以当贡生,奇怪的是领到71担,被告知已报批为贡生,正在疑惑,却被告知上报的批文被打回来了,后来确实应验了。
于是,了凡觉得命该如此,索性不再读书学习,终日静坐。后来遇到云谷禅师,和他对坐三天, 不眠不休。仿佛有高深修为的禅师一般。
其后,云谷禅师的话对了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让了凡起了改命之心,也正式把名字改为“了凡”,意思是从此不再躺平,开始修炼。
云谷禅师说,先生在这里静坐3日,不起妄念,是为什么?难道是想成佛称圣。
了凡笑着对云谷禅师说,我被孔先生算定了,想要妄念也不会有了。
云谷禅师说,我以为你是英雄豪杰,原来还是一介凡夫啊。
了凡问他怎么才可以改变,云谷禅师说: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如果不知反躬自省,只是向外求,怎么可能有改变。
禅师又问他,自己觉得应不应该得科第,应不应该有儿子呢?了凡思考之后认为自己福薄怎么可能考取功名呢。
于是云谷禅师分析了了凡的6种情况,一是有洁癖,二是爱发怒,三是缺爱心,四是爱多言,五是爱喝酒,六是静坐不眠。还有很多,主要就这六种情形,都是影响他得子的情况,每天在做,不去争取,当然无子。
而得富贵者都是以前修来的福分,凡事有因果,孔先生算定的只是命中注定前世之果,但也是可以改的,要不然《易经》所说的趋吉避凶就没有意义了。如果你反省自己的过失,立志改过发愿,先做三千条善事,看看能不能登科。
云谷禅师给了了凡功过格记录本,于是了凡按此修行,第二年,孔先生算定的第三,结果考了第一,果然登科。后来发愿做三千件好事,有了儿子,持续修行,寿命也长了很多。
于是了凡写下故事,从立命之法,到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