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先生,写给儿子的家训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立命之学。第二部分,改过之法。第三部分,积善之方。第四部分,谦德之效。就是立志、改过、积善、谦德。
复习立命之学
在第一篇《立命之学》中,了凡先生把他自己改造命运的经过,同他所看到的一些改造命运的人的种种效验告诫他的儿子袁天启,让他明白命运是可以改变的,要自己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并要建立改造命运的信心。
慎独的故事
君子以自强不息,同时君子道不离身,越隐秘的事越显露,拒贿的故事里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之说,在了凡践行里又加了“鬼神可知”。这就是中国古代所说“抬头三尺有神明”的来历吧。
君子独处、独知时更要谨慎,心中不起恶念。
面对诽谤者
隐僧“寒山”与“拾得”故事:《古尊宿语录》中记载。
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回答:“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这个绝妙的问答,蕴含了面对人际关系中的各种不堪情形,如何淡然处之。我认为这比“唾面自干”还高一个层次,后者还有“自干”的过程,前者是让时间给出答案,一旦以时间纬度来看,就可以有“万里长城今犹在,怎么不见秦始皇”的开阔视野。
为什么佛教禁酒
佛教历史上记载着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有一位在家居士,一次口渴而误饮烈酒,导致酩酊大醉,恰巧这时邻居家的一只鸡跑到他家院中,他便于醉中将鸡宰杀煮食。邻居家的妇人循声前来寻鸡,醉酒的这位居士居然淫心大发,欺辱了妇人。被告发而带至官府后,他又百般狡辩,死不认罪。所以,由于饮酒这件“小事”,致使这位居士一连犯下杀生、偷盗、邪淫、妄语四种重罪,故而佛教对酒是深戒的。
了凡先生喜欢饮酒,清醒时可以注意言行,但喝酒后会放纵,于是从佛教故事中找到“戒酒”之意,在修行期间得以改变。
通过以上故事,了凡先生从此真正悟到:孔先生以前算定的命运乃是世俗之论,就是“宿命论”。而云谷禅师所教授的改造命运之法才是圣贤之言。
具体如何改变命数、建立信心,了凡先生在第二篇《改过之法》中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且看下回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