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读《到日光下去生活》一书最后关于写作的部分,作者提到自己的生活、理想及写作,皆是从孤独中得来。
对这一点,深有感触。我想,大多数喜欢写作的人,都与孤独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吧。
孤独就像是留白,不时让自己处于孤独之中,才更能沉下心来或者说是静下心来去观察、去记忆、去思考、去想象……到最后去表达,有了留白,才能让这些内容有安置的地方。
就单单说“表达”,把所思所想写出来这一个步骤,就难免是孤独的。无论是思考的过程,还是写的过程,都是需要自己去完成的事,别人参与或干涉,大多时候怕是不仅帮不上忙,反而可能产生反作用。
就我自己来说,阅读的时候,可以不惧周边的环境,也不怕被外界打扰,被他人打断了也可以接着阅读下去,但如果是想写点什么的时候,则是最怕被打扰的,就适合一个人孤独地完成。
想象一下,当你在构思一篇文章时,一会有人跟你说话、一会有人叫一下你、一会有事打断一下,你的时间都被热闹填满了,这样的情况下,构思能完成吗?
除了现实中的这种“被热闹填满”的情况,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思想被填满”。假如你的脑中总是被别的想法、意见和建议填满,不让自己有一个孤独的时间,给自己一个留白去安放自己的想法、思考,又怎么能写出属于自己的内容呢?
然后谈到了创作。作者说:一个懂创作的人,应当看许多书,但并不需要去记忆一段两段书的内容。
为什么要看许多的书呢?因为只有看的书多了,才能各种写作的方法,看懂作品中表达的好坏、得失,明白文字的分量。
多看书,才能在看一篇文章时,看明白作者是如何写下去、字词句怎么去表达、什么地方该简单什么地方该复杂、写得内容是不是合理、表达的观点是什么、观点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的……
通过多看书,学习不同书中的经验,体验不同书中的人生,然后再将书中的经验和人生与现实的人生连接起来,养成对于人生一切人事现象的关注的兴趣和习惯,
只有看的书多了,在文字形式、故事形式、人生形式上,所知的才不会少,进而将所知的一切,转化为创作上的能力,成为一个懂创作的人。
在文中,作者还说到,坚持写作需仅靠“兴趣”是不够的,而是要对写作有一点“单纯的信仰”,如此才能在写作暂时失败时不气馁,成功后不自骄。
另外,在写作的态度上,要有信心和耐力,永远不在作品上自满,不在希望上自卑。
细想起来,我对于写作的喜爱,或许也暂且只停留在“兴趣”上吧,“信仰”是一个让人感到有些敬畏的词,而我自认为自己它还比较远。
或许,这就是我在写作这件事上,时常会有些纠结、有些缺乏信心的根源所在。是该好好地想一想:写作对于自己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