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
清代科举制度简读

清代科举制度简读

作者: 羲和 | 来源:发表于2015-01-05 00:09 被阅读119次

    文/ 杨维玉

    羲和弟,

    你好。

    昨日中央经济会议闭幕,部里事情便多了些,这些天没有收到你的回复,听伯父说,是一直在休息。连诚打算去拜望你,我让他别带慰问的礼物,但他总归是会带些什么的,你也不要拒绝了。

    前些天翻出以往的随记,有些科举的段落,稍稍整理了下,现便讲给你听。

    -----------------------------------------------------------------------------------------

    封建时代的科举多是最高统治阶级收买士人的途径,前人并不避讳这一点。汉高祖十一年下诏道:“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汉书·高帝纪》)。王定宝《唐摭言》记载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知识分子各有仕心,倒不排斥体系中的关系网,虽老死于科场亦无所恨。

    当初于你讲过,我爷爷是乡里的秀才。初时,我是颇以为然的。实质上,清朝的秀才与前代的秀才大不相同,从制度高低上讲,不过最次的及第生员罢了。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为儒学。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的管教。生员次名庠生,俗称秀才。庠生的类别又可细分为三类: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的名额;新入学的生员,则为附生。每年的类别分组,按成绩等地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由于国家情形复杂,考试的科名也相应地多元化。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为特科,第二为常科,第三为翻译科。特科如博学鸿词科,经济特科等,大半在于网罗明末遗老以消除其反清复明的思想,仅此特设的。此类科目没有定期,举行的次数并不多。至于翻译科,则是提倡满洲、蒙古文字,藉以保存满人国俗,其程序与常科相似。常科是清代科举最重要且最普通的,分为文科、武科两种,以表“文武并重”的思想概念。

    清代的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办,又称大比。因着举于秋季的缘故,也有人复名为秋闺。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须通过本省学政巡回的科考,成绩优良者入选乡试。乡试中第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于礼部举行,又称礼闺、春闺。举人们参加会试,取中后被称为贡士,第一名被称为会元。

    乡、会两试一律分为三场。每场考试的内容,不仅顺治与乾隆两时不同,即便《皇朝通典》、《通考》与《大清会要》三书所载亦有不同。据《会要》言,乡会试第一场考书艺三道,第二场考经义四道五言八韵排律一首,第三场考时务策一道。对于解经的标准,《四书》以朱子集注、《易经》以程、朱二传,《诗经》以朱子集传,《书经》以蔡氏传,《春秋》以胡氏传,《礼记》以陈澔集说为主。由这一点看来,可知清廷教育以宋儒学说为重。

    至于“策论”是何意,要追溯到汉代说起。最初,汉朝吏民被荐举后,需经皇帝“策问”后才可授官。此处,有所谓“对策”、“射策”之分。“对策”是将政事或经义方面的问题写在简策上发给应举者作答;“射策”则类似抽签考试,由应举者投射简策,并解释相应简策上的问题。“策问”的形式在后世逐渐固化,成为了一种文体。“对策”也被认为是一种文体,简称为“策”。汉代董仲舒《对贤良策》便是此中名篇。至于“射策”,于往后并不常见,渐渐化为历史典故。杜甫有诗:“只今年才十六七,射策军门期第一”(《醉歌行》)。

    清代的殿试,由皇帝主试,考的便是策问。其形式以八股文为重。总体说来,八股文较为空洞,内涵方面无甚挖掘的亮点。清代科举主要侧重个人书法水平。如毕沅一类,书法偏差但文章内容可参的状元是少之又少的。贡士们参加殿试,取中者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余诸进士须参加朝试,考“论诏奏议诗赋”,擅长文学书法的则选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知县等。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管肄业三年后,可前去参加散管考试,成绩优良者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其余至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

    传说康熙皇帝年轻时曾匿名参加科举考试,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而实际上,康熙的成绩很可能是因为他的皇室书法暴露了身份,让阅卷大臣察觉了出来,由此得来的伪第。

    文章开头时,我提到清代“秀才”与前朝的不同。其中缘由,可从汉代的察举制度讲起。汉高祖、汉文帝均曾下诏,察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自汉武帝起更是复有了“举孝廉、茂才”的制度。茂才便是秀才,后因东汉光武帝避讳,才改称为茂才(《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张守节《正义》引应劭云:“避光武帝改茂才也。”)。可见,当时的“举茂才”已算是最终的选拔阶段,与之后若干朝代的体系不尽相同。

    -----------------------------------------------------------------------------------------

    你说,我要是穿越回去,最多能考到第几层?再不济,能否留下个诗名也未可知。今日有些累了,正经的话便到此吧。

    你二月份手术时,我肯定回去的。前几日余老师问起你的病情,我说仍在观察阶段,并不算是昏话,你不用在意。

    余不一一,

    杨维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清代科举制度简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hhtx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