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作家布尔加科夫以一部恢弘巨制《大师和玛格丽特》在世界文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大师和玛格丽特》在他逝世二十五年后才得以公开发表。布尔加科夫因此也被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的鼻祖。
尽管布尔加科夫以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扬名于世,但他的梦想却是成为著名的戏剧家。在他的创作生涯里,他创作了许多剧本。有改编自小说的反应白卫军内心世界和个人命运的《土尔宾一家》,有讽刺“思想正确”,胡乱改编荒唐剧本的剧中剧《紫红色岛屿》,还有反应青年斯大林早期革命活动却引发巨大争议的《巴统》等等。
然而,布尔加科夫的戏剧创作之路却颇为坎坷,由于苏联的阶级斗争,布尔加科夫的剧本一个个被撤下舞台,被禁演,失去了在观众面前亮相的机会。直到八十年代,布尔加科夫的剧本才重现天日,与观众见面。而此时已经距作者辞世已经近半个世纪。
此前,国内引介的布尔加科夫剧本很少,这本《逃亡》收录了布尔加科夫的七部戏剧,涵盖作者前中晚三个时期的创作,为文学爱好者深入了解布尔加科夫的艺术世界提供了极好的范本,也可以说,打开了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另一扇窗口。
那么,布尔加科夫的戏剧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为什么他的剧本屡屡被禁演呢?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布尔加科夫的剧本继承了俄罗斯文学的传统,根植于厚重的现实主义。只就这一点上来说,与热情向上、歌颂理想的“革命主义”文学是不相容的,甚至可以说完全是两个方向。所以,布尔加科夫在苏联文坛遭到排挤,招致批判也就不例外了,甚至成为“敌对势力在文学界的代表”。
应该说,布尔加科夫很善于将不同人物的个人命运一一呈现在舞台上。个人遭遇与风云变幻的大历史变革紧密贴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徐徐展开的画作。
比如说《土尔宾一家》(由他的小说《白卫军》改编而来),数十个形象鲜明的人物纷纷登上舞台,而面对急剧变化的历史形势,不同的人物各自走向不同的命运。傀儡皇帝盖特曼仓惶逃跑、毫无主见、完全听命于德国人;军事部上校抛下妻子独自逃往德国,却叫嚷着让妻子不要让塔尔别尔格姓氏受辱,最终被德国人抛弃;明面上花言巧语、满嘴谎言但讲义气的皇帝副官舍尔文斯基最终抱得美人归;看守学校不让军队烧掉课桌的中学学监;指挥官阿列克谢眼看城市即将沦陷,为了避免不必要牺牲而下令解散军队,最后却不幸牺牲;年轻的尼科尔卡瘸了一条腿;操持一家子人的叶莲娜看清了丈夫的面目,做出了自己的抉择。以及阿列克谢麾下两位忠诚的上尉最后的选择也很有趣,颇有戏剧性,像是历史洪流中奔往不同方向的水流。美施拉耶夫斯基决定加入布尔什维克,而斯图津斯基决定跟随彼得留拉。
正如剧终人物所说的那样,“对有些人来说——是序幕,对我来说——是尾声”。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即便是那些大人物,也并非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只能做出有限的选择。但对最普通的人来说,有限的选择有时候也足矣,恰如剧中人物美施拉耶夫斯基和斯图津斯基所做出的抉择那样。
显然,在布尔加科夫笔下,历史并不像“革命主义”文学宣称的那样具有必然性,而是人物在复杂的历史条件下和内心世界的纠结之后,偶然做出的决定。
另外,布尔加科夫的作品常以辛辣的笔端讽刺现实,而且通常不露声色,以戏剧性的方式呈现出来。而这一点,又让人说成他“愤世妒俗,攻击性太强”,尤其是随着苏联革命形势渐平,阶级斗争日益突出之时,他那些反映苏联现状的作品,像一根锋利的刺,刺破了幕布之下掩盖的真相。
例如剧作《卓伊卡的住宅》,表面上是一家“模范裁缝所”,实际上却是打着服装展示幌子的高级“妓院”,还收留了贩卖大麻的中国人。然而布尔加科夫并没有对此作道德评判,而是设置了一个异常戏剧化的桥段。收入颇丰的商业托拉斯主管西古恋上了落魄的贵妇人,贵妇人却心心念念想着弄钱出国,失意的西古找到卓伊卡,想买春消愁。而急着出国的贵妇人放下了身段,也找上了卓伊卡,成为裁缝所的“模特”,以招揽高级客人。就这样,两人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在卓伊卡的裁缝所相遇了。多么讽刺性的场景。
如果说,《大师和玛格丽特》展现了布尔加科夫充沛而夸张的想象力,那么《逃亡》等剧本则呈现了他厚重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网友评论
我先声明,我确实没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