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9日,九江作家王一民获中国电影编剧终身成就奖。
地点:
上海
类别:
人物
王一民(左)与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合影 图源:搜狐网
2020 年 11 月 19 日,由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主办、上海戏剧学院电影电视学院承办的第五届中国电影编剧荣誉表彰颁奖典礼在上海戏剧学院举行。经中国电影文学学会评定,授予著名作家、编剧、原江西省文联副主席、原九江市作家协会主席王一民先生“第五届中国电影编剧终身成就奖”。
王一民 ,1938 年出生,江西湖口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编剧,1984 年被评为江西省劳动模范,1991 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9 年 4 月 2 日,由中共九江市委人才办批准、成立了王一民文化名家工作室,正在为重续九江电影电视事业培养人才作新的起步。
资料来源:九江新闻网
近现代著名作家中,九江籍的不多,有意思的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几位都是剧作家。老一辈九江作家杜宣,50 年代以话剧成名。英年早逝的彭泽作家毕必成,创作了《庐山恋》、《来的都是客》、《被告山杠爷》等著名影片(见《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2月5日 · 编剧毕必成》)。湖口作家王一民,则以著名的“三乡”(《乡情》、《乡音》、《乡思》)为中国电影留下了一幕幕精彩篇章。
王一民像,约80年代 图源:豆瓣网
王一民生于 1938 年,是湖口县马影镇人。马影镇距离县城不远,镇子以西是鄱阳湖深入湖口县腹地的北港湖。他出生于旧知识分子家庭,祖父是前清秀才,父亲做过中医。王一民小时候读过两年私塾,在家里受父亲教诲,背诵古文和医书。他少时就读于湖口县中学,初中毕业考上了九江市师范学校,九江师范学校是今九江职业大学的前身,当年是九江唯一一所师范类学校,培养初等教育师资。
1957 年王一民从九师毕业,他先在一所小学当了一年教师,后在九江专区文联《红花》月刊做了一年文学编辑。21 岁成为九江采茶剧团编剧,直到上世纪 70 年代末,进入九江市歌舞团当编剧。
《红花》月刊 图源:王一民
王一民很早就开始了文学创作。1956 年 10 月,《江西日报》副刊发表了他的诗作时,他还在师范学校读书。由于他从小在鄱阳湖畔长大,喝的是湖中水,吃的是岸边粮,对鄱湖文化和水乡生活特别熟悉,他早期的作品主要是鄱湖渔歌和水乡散曲,这些作品后来结集为《鄱湖渔歌》。连续多年,王一民的诗作、散文陆续发表于《人民文学》、《诗刊》和《人民日报》等报刊,使得他在江西小有了些名气。
《鄱湖渔歌》 江西人民出版社,1964年1月 收藏人:张廷
作为先后任职于九江采茶戏团和九江歌舞团的专职编剧,王一民还创作了《向前看》、《光辉的道路》等戏曲,《捞草迎亲》、《小姑与彭郎》等歌剧,以及《前赴后继》、《红花草》等话剧。
1980 年,王一民创作了电影剧本《爱是无价的》。这是一部乡土为背景的以亲情与爱情为主题的影片,故事讲述了一对革命夫妇当年不得不将自己的儿子寄养到农村,后来找到儿子后将其接走,却试图割断他与农村的情感联系的故事,后来当然是问题解决,尽释前嫌。
《乡情》正式海报 图源:豆瓣网
该剧本后被改名为《乡情》,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投拍。影片景色优美、音乐动听、戏剧张力大,其城乡差别、官民关系等也是当时群众所关注的问题,故受到热烈欢迎。1981 年,《乡情》上映,次年获得第 5 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和最佳音乐提名,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前一年,九江作家毕必成的作品《庐山恋》亦获得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1983 年,王一民与导演胡炳榴再度合作,推出了极具乡土特色的电影《乡音》。影片完全落脚于农村,讲述了一个反封建与维护封建的亲情故事。据说,该片的灵感来源于王一民的妻子疑患乳腺癌的一段经历,影片对生活挖掘更深,情感也更细腻,表现了对美好乡村的眷恋与歌颂。
《乡音》正式海报 图源:豆瓣网
1984 年,《乡音》获得第 4 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和最佳男配角提名。
1985年,王一民与江西电影制片厂合作推出了“三乡”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乡思》,讲述一位被返乡知青抛弃的农村女子如何自立自强的故事。影片的男主角由当时并不出名的张国立扮演。影片的主题仍然是农村女子的朴实、善良、任劳任怨、甘于牺牲,这一主题贯穿于“三乡”的始终。
影片《乡思》的票房不错,却没有获得大奖,个中缘由就不好讨论了。30 多年后,王一民凭着“三乡”获得编剧终身成就奖,说明影视界对电影《乡思》的艺术成就是认可的。
80 年代中期以后,以“三乡”为代表的乡土电影渐渐失去了市场,旧有的农村体系已被打破,田园牧歌袅袅散去,对农村的歌颂已不再受到追捧,城市的改革开放才是新的主旋律。1984 年,电影《黄土地》横空出世,成为了第五代导演崛起的标志,编剧王一民和那批第四代导演必然退出了他们曾经占据的舞台。
《乡音》正式海报 图源:豆瓣网
王一民还有《家庭琐事录》、《家庭圆舞曲》两个剧本,与“三乡”合称为“三乡两家”。其《家庭琐事录》于 1984 年被拍成影片上映,也是农村题材,讲述的是婚丧嫁娶的事儿,该片影响力尚可。
除了电影,王一民还参与了 16 部电视剧编剧,其中有《聊斋》系列 6 部,以及《来历不明的姑娘》、《生活不是谜语》等。
1988 — 1993 年,王一民担任九江市文化局副局长。1993 — 2001 年,担任九江市影视艺术中心主任,期间作为制片人拍摄了《云梦庐山》等 40 多集电视剧。王一民还先后担任过九江市作家协会主席、江西省文联副主席等职务。
王一民在家中,2020年12月 图源:江西日报
2020 年 11 月 19 日,在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主办、上海戏剧学院电影电视学院承办的第五届中国电影编剧荣誉表彰颁奖典礼上,王一民获得“第五届中国电影编剧终身成就奖”。该奖项自 2005 年设立到 2020 年,全国仅有 12 位电影编剧获此殊荣。
近年来,王一民先生常在深圳,与儿子同住,较少回九江。
后记:这是本系列唯一的由事件当事人审核过的文章。撰写本篇时曾向文史专家张廷老师求助,他问我是否需要电话采访在深圳的王一民先生。我说不用,对方是大作家,令我忐忑。另一方面也是想尽量保持自己中立的风格,请注意,本篇最后一句才出现“先生”二字。
文章写完后请张廷老师审核,不想张老师转发给了王先生。先生很快回复,修改了两处错误,并将他最早做编辑的杂志图片发了过来。我这么直白地品评一位老作家,对方竟不以为意,还认真纠错并提供资料,其长者风范,令人敬佩。
笔者仍坚持自己的原则,不修改对作家王一民的评价。先生指出的两处错误,我改。
一段聊天记录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是介绍本地历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选取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发生在当日或当月的一个事件,配以相关的照片、新闻图片和文献书籍等影像资料,并对事件缘由及产生的影响作出适当的评述。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资料残缺,必有谬误及取舍失当之处,诚请批评指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