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罗辑思维每天写1000字
170311-罗辑思维,不说再见

170311-罗辑思维,不说再见

作者: 知鱼君 | 来源:发表于2017-03-11 19:23 被阅读558次

    本篇为罗辑思维视频节目第205期「这一代人的学习」的视频笔记
    我的所有的罗辑思维视频节目笔记可查看我的文集「罗辑思维」
    本期节目将是罗辑思维视频节目的最后一期,
    但是音频节目还在继续,可以转战得到APP,和罗胖一同成长,做终身学习者。

    知识焦虑

    如今社会发展到了今天,学习焦虑不断地加深,飞速地进化,它不再是谋生的问题,它是一个“求存”的问题。环境越复杂,你的焦虑感就越强。
    中国现在到底阶层固化没固化?其实答案很简单,也固化了,也没固化。关键区别在哪?就是你有没有知识,你是不是能够完成认知升级。

    我们这一代人如何学习?

    在这里,罗胖指出了5个关键词,经常关注《罗辑思维》视频节目的人,一定会对这5个关键词很熟悉。

    人格

    跟人学比跟书学效率更高。牛人就是知识的载体,知识已经被他们像买菜一样买回来洗干净切好,已经搭配和融合好,跟他们学,当然更省时间。

    所以,我们这代人学习首要的条件,就是尽可能和牛人在一起,尤其是在平时的社会协作当中,一定要营造这种学习环境。

    我经常跟一些人讲,如果你在的那个公司或者是单位是一个下降趋势的产业,千万不能待。为什么?

    不是说发不出工资,而是那些牛人纷纷跑掉了,你身边留下的人往往是没什么本事的人。你挣的工资虽然没有动,但是你的学习环境被剥夺了,这个损失会更大。就算留下来还有一些牛人,他面对一个下降产业,他想的那些辙往往也是一些歪招,你就是学到了,到其他地方也没法用。只有在上升产业里面,那些牛人想的都是正向的建设性的方法,对你的学习效率当然也就更高。

    和牛人在一起,这是最好的减轻知识的总体负担的方案。

    概念

    就是通过不断地搜集新概念来高效地学习。

    比如说高中《物理》第一册,说白了不就是那些概念——什么是力?什么是运动?什么是牛顿的三大定律?什么是万有引力定律?什么是做功?什么是动能?就这些东西,然后纲举目张,任何知识的碎片随便抓进来都能够安放到概念上,为什么有这个原理?

    我们人类是一个超级模式化的动物,世界本身非常复杂,它怎么能变成知识呢?就是沉淀为一个一个的概念。掌握知识本质上就是掌握概念。

    缝合

    很多人都会感慨,读了那么多书,那些字就像流水一样从我脑子里飘过,读完之后,书一合上,啥也没记住,咋办?

    其实缺的就是这两个字——缝合。

    在《怎样成为一个高手》这期节目里,罗胖曾经将学习概括为刻意练习,信息就是比特,是一堆碎的东西,什么是知识,信息相互关联之后,形成一个结构,再进入我们的库存,所以它是一个生长出来,带结构的东西。学习的过程,就是把新东西和原来的结构缝在一起。

    比如说我,我现在学知识,然后做节目表达出来,然后它就是我的。那你可能会说我没有做脱口秀的能力,没关系,表达分很多种层次,比如说写一个读书笔记,它就是表达。

    你说那太累,没关系,读书笔记可能就是一句,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习惯。很多人在网上看到一些文章收藏,但这个收藏没有用,过了几天,你全忘了,你连收藏过它你都忘了。这个时候应该干什么?就写一句话。看完之后说,这个知识我觉得哪儿很有趣,这就叫缝合,这就叫读书笔记,这就和你原来的知识体系长在一起了。这个知识即使将来你全部忘了,没关系,你知道哪儿有,将来可以去查。

    现在资讯和互联网这么发达,什么东西都可以去查,但是知道什么东西在哪,这才是你自己的知识。

    碎片

    碎片化时间是一个基本事实,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要练成一个本事,就是利用碎片化时间拿到实实在在的知识,我们必须这样做。

    站在真实的学习场景和站在学习者这一头来看,碎片化学习没有那么糟糕了,首先,知识的产生它就是碎片化掉的,那一些再聪明的大脑他一时一刻也只能产生一个念头,一个假设,一个结论,然后可能当论文就发表出来了,这就是知识真实的产生场景。它什么时候变成体系化?被验证之后过了很久,有人用一个理论体系把它总结出来,这已经是陈旧的知识。我们是终身学习者,任何新出来的假说即使没有被验证,了解一下有什么不好?它就是碎片化掉的。

    再者说,其实整个中国文化就是碎片化的知识。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人从来就不知道什么叫体系化的知识。你看《论语》,就是孔子和他弟子之间一些碎片化的对答。如果说碎片化学习不对,像是《论语》和整个中国的文化你都不该学,那全都碎片化的,有这个道理吗?这是一方面。

    还有一方面,就是如果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来看,碎片化是一个最终的结果。比如说你去读一本书,学一个学期的课,最终留下来的是啥?那不就是一些碎片化的印象吗?几个动人的场景,几个金句,几个精辟的结论,读完一本书能够留下这些东西已经是上上大吉了,你没有白读啊,上课也是一样。

    关于碎片化时代的学习,和菜头有一篇很好的文字,我也做了读书笔记
    《碎片化时代的学习》

    目标

    罗胖说:人间就有两种人:
    第一种人他的世界里是三个词,叫立场、感受和意见;
    第二种人他的世界里也是三个词,叫目标、方法和行动。

    罗盘说:我四十岁开始创业,其实就为完成一件事,把我的思维方式从第一种,就是立场、感受和意见切换到第二种,就是目标、方法和行动。为什么?

    这也跟学习有关。因为立场、意见和感受,我可以装一脑子,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价值观在我脑子里它是打架的,我不知道哪个对哪个错,一会儿觉得这个对,一会儿觉得那个对。就像我最近在录制《奇葩说》节目,我发现场上的观众随着辩论赛的展开,双方的拉锯是非常剧烈的,他们一会儿觉得这个对,一会儿又觉得那个对。为什么?

    因为世界是剧烈分层的,任何一个选择都有无穷的层次。随着场上辩论者不断地挖掘层次,观众的意见就跟着两头跑。意见是一个特别不确定的东西,知识在脑子里是散黄的,在那儿晃来晃去。可是一旦切换到第二种人生,只有目标、方法和行动的时候,一切就被整合起来了,这就是我要创业的根本原因。

    那为什么《罗辑思维》这四年的节目,上一期节目也算是倒数第二期节目,我说的是王阳明,其实也是有道理的。因为王阳明提出来“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不是说想到就要做到,那个理解层次太低了,而是按照行动的方式去思考。

    我愿意重复那期节目里的一段话,就是想法这东西在你脑子里,很多相反的东西都能并存。比如说,应不应该对母亲好?当然应该。应不应该对老婆好?当然应该。

    这就是两个意见,那这两个意见到什么时候才能变成行动呢?就是面对选择的时候。

    关于王阳明这一期的视频笔记请参见《王阳明的心法》

    另外罗辑思维有两期关于行动的,我觉得内容非常好,请看我的笔记《有效行动的逻辑》《弱者的逻辑》

    总结

    第一,人格,而不是跟着书本学,先降低我们的知识负担,它帮助我们筛选和归纳;
    第二,概念,通过掌握一个一个的新概念,搭建起我们的知识框架,再进来新的信息,我们知道把它放在哪儿;
    第三,缝合,信息走来过去,我们不见得都记得住,只有我们通过表达一次,无论是像我这样转述,还是写一则极其简短的读书笔记,在自己的生命和知识树当中把它缝合进来,即使这些信息将来我们忘光了,我们也知道到哪里去找它;
    第四,碎片,这是我们提升学习效率,在这个时代几乎唯一的法门。
    第五,当然最重要的是目标,只有目标明确,不断往前拱,我们才能把知识落实为我们行动的成果。
    这就是我学习的基本方法。

    我的感悟

    这也许也是我最后一篇《罗辑思维》视频节目的笔记了,有点小遗憾。所以在笔记里大量引用了罗胖的原话。

    从去年10月份开始,我每一期的视频节目都会做大量的笔记,然后在简书上和读者分享。每个周末,准时收看罗辑思维视频节目已经是我的一个惯例,怀着朝圣一般的心情去进行认知迭代。

    如今,节目不播后,我也紧跟罗胖的步伐,转战到了得到APP,我是资深用户,订阅了四个得到APP专栏,每天听本书也是按月去订。之所以喜欢罗辑思维,是它在我最需要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时候,它恰到好处地出现了。

    罗胖关于学习的理论很精彩,我也奉为圭臬。未来的日子里,即使没有了视频节目,我也会把我在得到APP上的读书学习的心得,与读者们分享。在罗胖人格的带领下,建立起自己的知识概念,并缝合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充分利用上下班的碎片化时间,给自己定每日目标、每月目标,做一位终身学习者。

    谢谢罗胖,罗辑思维,不说再见!

    另期待罗胖和《奇葩说第四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cae7de6e56fe:奇葩说辩论太激烈了,罗胖也要去加把火
        知鱼君:@北_ 你居然看过奇葩说?

      本文标题:170311-罗辑思维,不说再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hkz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