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我的祖国,我打心里热爱她。但是对于现如今的中国人,当然大部分方面是好的,随着国门的全方位打开,鸟语花香飘入,不可避免地也带来了蚊虫叮咬,抓抓就会起脓包,瘙痒难捱。可是我今天要说的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根儿上的“病”,可不是传染的。
经常会看到,中国的商场里,穿梭的要么是囡囡麻麻嬷嬷;要么是中国男人口中的“娘炮儿”;很少能见到大老爷们儿的身影。大街上一抓一大把的是漂亮小姑娘的漂亮街拍,没人去拍中国男人,就算拍,那也是写实主义摄影,或者是型男明星(涉足服装影视行业的)。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用,衣和食基本交给了女人,除了那些把衣和食当成工作的男人们。我的公公,从我婆婆的口中得知,就是一个每天穿啥衣服都要让妻子拿好的丈夫。这其实是中国大多数30+男人的代表,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都能见到。
穿衣,在现代社会,我觉得就是三个词:合适、得体、不难看。首先大小尺寸要合适,不能为了穿着舒服,就买的过大,像个袋子一样套在身上,裤脚边堆在鞋那里,有没有观察过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穿着?人家虽然肤色暗,但穿衣服是相当亮的,坐在沙发上,脚踝露出好大一截,说明站直了裤脚边正好到脚踝,这也是正确的西服礼仪啊;也不能像某些肌肉男,为了展现力量,故意买小一号,曲线尽露,博人眼球,可不要崩坏炸线了啊。其次是穿衣得体,什么样的场合穿什么衣服,什么样的年龄和气场搭配什么样的衣服,除了正式场合下的西装领带,其他环境无外乎休闲、活力、酷帅三种,国外一美大叔Nick Wooster仅168的身高,竟能把正式、休闲、活力和酷帅这四种完全不同的风格集于一身,不得不说是种能力,如果也和智商情商一样定义的话,那就是美商,尽管人家是干时尚这一行的,但也基本代表了歪果男人们出众的自美能力。

最后是不难看,不难看是一般程度,但在中国男人的打扮上仿佛永远不达标,不论是穿着过大或者过紧的尺寸问题,还是上下衣和配件不搭的搭配问题,都像女人们对于大球类运动的感觉一样,没兴趣、不了解、懒得琢磨。
有人会说,穿衣服爱打扮本身就是女人的天性,跟男人有啥子关系嘛!不错,自古以来,在中国基本上是你耕田来我织布,重活累活有金属重器感的都归如火的男人,而轻活细活带着优美柔软动作的均属似水的女人。事实如此,中国是这样,外国也是这样。但在中国,这思想太过根深蒂固,以至于千百年之后带把儿的这群人在小的时候与自我拾掇衣服那些事儿完全脱节:没兴趣、不了解、懒得琢磨。少年时期是老妈负责,结婚后是老婆负责,没人负责的时候就要出错了,哈哈~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妈宝男”和“新的娘”出现,的确是中国特色。
爱打扮的中国男人也有,但,过了。过的丧失了男人味,过的眼中只有自己美才是最重要的。对于穿衣打扮拿捏适度的中国男人少之又少,除了明星中的个别,那是因为他们的职业培养了这样一种习惯;除了有身份地位的一些人,那是因为他们的环境让他们重视起皮囊也很重要。
有一种“商”,叫美商,它和智商、情商一样,代表了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我觉得我们的上一代甚至上三代父母缺乏对男孩美商的培养。有人可能会说:那时候是什么年代,温饱都谈不上,哪来什么穿衣打扮呢?这句话错了,简单朴素也能搭配成美,关键是脑子里有没有美的概念。记得初中语文老师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拾破烂的老头儿,天天拾破烂卖钱贴补家用,有一次给人发现他在拾破烂的同时喜欢捡一些透明的有颜色的玻璃瓶子,各种形状、各种色彩都有,这人好奇,便尾随老头儿去他的家一窥究竟,这一看可把他惊到了,老头儿家里干净整齐、一尘不染,即便是捡回来的破烂,也理到一起不碍人眼球。透过一缕阳光折射在地上的五彩斑斓才让他注意到老头儿家里有着最夺目的一面墙,墙内的镂空台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瓶子,每一个都澄明透亮,散发着与老头儿身份毫不相干的美……
美商与贫富无关,它能建立在金碧辉煌的大厦里,也可以穿过乡野河畔,走入平凡的农家小屋;美商与爱的教育有关,父母点滴的培养若是仅限于加减乘除、经史子集等智力开发上,或是与人为善、待人接物等情感品性上,那么我们的未来就像埋没在砂石里的金子,少了一副好皮囊;美商是一个人对外在美的把控能力,不是美的堆砌,而是美的均衡搭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