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线”真的不重要?
陈亦权
前几年,很流行“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但后来又遭到了一些人的质疑,他们说决定孩子一生的并不是起跑线,那么“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到底有没有一定的道理呢?
我尝试举例,10个1周岁的孩子在一起,是不是说话说得最好的那个孩子最受瞩目?10个5周岁的孩子在一起,是不是会背唐诗宋词的那个孩子最让人刮目相看?10个8周岁的孩子在一起,是不是学习成绩最好的那个孩子最让人从心里喜欢?10个15周岁的孩子在一起,是不是学习成绩好、文化功底深厚、出口就是诗词成语的孩子更让人钦佩?
每个人的一生都生活在“比较”之中,每一个人生的阶段都有其相应的比较范畴与指标。作为处在起跑线上的孩子,比的当然也就是起跑线上的状态或成绩,至于将来怎么样,谁都看不见,而人生的每一级甄选与跨越,都是以每个阶段的状态和成绩来做衡量的,这是铁定的。别说你不喜欢“比较”,别说你是一个“只管做好自己”的人,这不符合“人”的基本特征。人作为肉食动物的进化体,靠的就是“竞争”。竞争的基点就是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没有进步就没有进化。
说不喜欢“比较”的人只有这样三种:第一种是他的孩子已经是第一名了,至少是已经让他相当满意或相当放心了;第二种是他的孩子已经是最后一名了,或者说已经让他对孩子的学习直接放弃了;第三种就更为常见和普遍了,就是在心灵鸡汤的毒副作用下,用“不喜欢比较”这句话来作为自己的层次装饰,以显得自己具有一定的修养和格局罢了。
你想想,这个学习相当棒的孩子,某天突然下降到全班第30名,这个家长还会继续“不比较”吗?第二种呢,这个学习倒数第一名的孩子,如果某天突然创业赚到了钱,这家长还会继续“不比较”吗?到时候,所有的优越感就全是他的:“你看那些读书好的孩子,又怎么样?他们还在读书,我孩子已经赚这么多钱了……”
第三种就更别当真了。是的,你可以不和李嘉诚比,不和马云比,但我想问的是:和你同一个岗位的同事,每个月奖金总是比你多500元;你隔壁和你一样大小的商店,生意总是比你好;你对面和你同个档次的饭店,人气总是比你旺;你隔壁和你同个水准的服装店,顾客总是比你多……你会意识到吗?会难受吗?会想办法去找原因去改变吗?一定会。因为你会去“比较”。
“比较”并不是一件影响人格的事情,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比较”才能让人有客观地自我认识,更清晰的自我定位,更明确的自我提升和竞争策略。我说了这么多“比较”,只是为了能使你正视自己和孩子,正视孩子正处于比较和竞争之中。很多时候,孩子在起跑线上的表现就足以决定未来的步伐速度与人生的高度。央视一姐董卿,她很有才能,但她的才能其实是从4岁开始读古诗词就注定的;国学大师于丹,她很有学识,但她的学识其实是从5岁就开始读《论语》所注定的。
是的。李嘉诚只读了小学就没再读书了,但请搞清楚,人家有个舅舅名叫庄静庵,是香港中南钟表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大学没读完就辍学了,但请你搞清楚,他的妈妈玛丽·盖茨是华盛顿大学的学校董事、联合劝募协会的总裁、全国联合劝募协会的主席、美国州际银行公司的主管,他的外公是国家银行行长,他的爸爸是美国非常有声望的著名大律师,最需要注意的是,要拿比尔·盖茨说事儿,请先考上哈佛大学,人家是从哈佛大学退的学。
然后你告诉我,你都有些什么,别被那些心灵鸡汤给毒害了,人的成就绝大多数是从小就打下基础的。学习成绩注定着起步高度,起步高度注定着视线宽度,视线宽度注定着人生的总面积。
再聪明的人,如果小时候没有学习成绩,长大后可能会是个驾驶技术挺不错的出租车司机,或是个挺精明的小商贩。当然,这并没有什么不好,职业没有贵贱,但我的意思是,如果你在孩子小时候就重视他的学习,那么以你孩子本身的聪明才智,他其实是有可能会成为一个知名学者、知名经济学家、知名企业家的。
一个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算他再怎么不济,但一出校门就是银行职员、专业人才、公务员、人民教师。别再说那个“好学生给差学生打工”的谬论,那只是一个传说,更何况那个传说的主角不是你,也不是你孩子。再说,现在也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了,那个时候只要敢上街摆摊,全都能发财,几乎不需要文化知识,但现在呢?将来呢?是知识大爆炸时代,再也不是拿着菜刀闯天下也能占山为王的时代了。
起跑线确实不能概括孩子的一生,但如果在起跑线上就输了,其实不是输给别人,而是输给自己,因为——如果你的孩子将来没有成就,他会说:“如果我有点文化就好了!”哪怕他将来很有成就,他也会说:“如果我能多点文化就更好了!”
将来的遗憾,其实是可以从现在开始避免的;未来的人生,一定是从起跑线上开始的;漫长的马拉松,除了在冲刺阶段需要全力以赴之外,更需要在起步阶段就拥有一双强健有力的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