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周左右的时间,利用上下班坐车时间、饭后休息时间、睡前等一些零零碎碎的时间,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震云(作者)的这本长篇小说代表作看完了。
没看完之前盼着早点看完,看看剧情最后会发展成一个怎样的结局。看完了之后,却又久久不能平静,那种感觉就像刚酒足饭饱吃了顿大餐,需要休息一下来消化消化。
这本书我前几年看过,但是没看完,时间久了后都不记得看到了哪里。同一本书,在不同的年纪里,不同的阶段和心境下,看起来是不一样的,或者说看完之后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这样的经历看完的书和没看完的书都有,以后也还会有。就像同一道菜,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段和心情下,吃出的味道也是不一样的。
一本伟大的长篇小说巨作,就像一项巨大的工程,作者就是那个创造者和制造者。内容的构架,情节和剧情的安排,再到里面的每一段文字的充填,最后成为一个整体的成品。不一定每一本书都会喜欢,但是一本好的书一定会让读者有所收获和触动心弦的地方,它应该有它独特的味道和姿态。
《一句顶一万句》故事主要以两代人的一生展开,前前后后跨度近百年,出现的共有四代人。所以看到中间的时候,会有种看不懂的感觉,因为出场的人物太多了,感觉太跳跃了。但是越往后面看,就会慢慢的理解和明白其中的关系,作者为什么会安排这么多看似不想干的人和事出现。慢慢的看下去,不光有嚼劲,还回味无穷。
主角杨百顺,后来的杨摩西,吴摩西,最后的罗长礼,前半部是他的一生。姜家的孙女,吴摩西的继女,最后的曹青娥,是这本书上下两部分的连接线索。后半部是曹青娥的二儿子牛爱国的一生,成长、成年、结婚生子,到夫妻俩说不上话,老婆出轨跟人跑了,而不得不外出寻人。最后剧情引向上半部,总结收尾。
近百年的时间跨度,围绕着说的上话的生活而开展,几代人的一生故事和遭遇,关于成长、青春、婚姻、选择、死亡……像一本浓缩的历史书,又像一本哲学书。特么接地气的哲理,简单朴素,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
慢慢的看,细细的想,看故事情节,看造词遣句,想书中人物的遭遇,一生起伏跌宕。看着看着,想着想着,就出来了味道。简简单单的生活和普普通通的人物,经过作者一码一码的码出来,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件件情节饱满丰富的事情了。走出延津,走向延津,一走一出,延宕百年,三代人的故事和一生。
看了就看了,看了为什么要想?想了就想了,为什么还要写出来?看了如果不想,就不会消化成自己的,过会或者过段时间就忘了,也可能彻底忘了。想了,为什么还要写,因为一边写又一边在慢慢的回味和思考,自己在给自己一里一里的码事。这会锻炼自己的思维分析、总结事情、精炼文字、沟通交流表达能力。
看的多了,写的多了,整个人和生活都会变的,就会量变引起质变的。除了生活和眼前,你会多了一个更宽广和丰富的世界,那是知识的海洋,里面有你很多的朋友(作者)。看一个人的书(作品),试着去思考去理解,就是在和作者交流和对话。去思考故事里的人和事,去换位思考和感受,去丰富和充盈自己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