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麦彭仁波切 著 般若摄颂释(27)

麦彭仁波切 著 般若摄颂释(27)

作者: 悠远的歌 | 来源:发表于2021-01-02 22:09 被阅读0次

第五品

子二、广说分二:

一、不退转之清净地;二、被魔欺惑之差别。

丑一、不退转之清净地:

罗汉地及缘觉智,三界梦中亦不希,

见佛亦为众说法,知彼得不退转记。

梦见有情三恶趣,刹那发愿断恶趣,

谛实加持熄烈火,知彼得不退转记。

人间鬼魅疾病多,利悲谛实加持息,

而无执心不生满,知彼得不退转记。

对方便智慧圆融的大乘道生起定解之人,对于声闻阿罗汉地和缘觉的智慧——寂灭边以及三界轮回,不用说是真正,即便是在梦中也不希求,在梦境等中见到诸佛由如海眷属围绕,并且目睹佛也为众生说法,由此可知,他是被授记由无上菩提中不退转于下劣道者。

此外,具有慈悲心的菩萨,在梦中见到有情三恶趣,那一刹那,就能发愿斩断所有恶趣相续,目睹他消除所有痛苦。再者,无论是在睡眠或醒觉时,看见火烧城区村落以后,这位菩萨以“如果我是获得不退转授记者,那么愿依此真谛和谛实语而熄灭此火”之类谛实力的加持而熄灭烈火的威力得以成功,由此可知他是获得不退转授记者。

在人世间,有各种各样的鬼魅和繁多的疾病,作为菩萨,怀着想利益他众和希望救离痛苦的慈悲心口说谛实语等,从而依靠谛实的加持止息了这些。然而,他并没有“我能做到这一点,因此我具备威神力”的执著心,不生起认为自己超胜的我慢,由此可见他是获得不退转授记者。

如此能够体现对道有稳固定解、内在的暖相、在梦境等中见到外缘佛陀、现前内在的功德力者,全然无有执著,那就是不退转相。

丑二、被魔欺惑之差别分二:

一、魔业;二、宣说精进断魔业之方法。

寅一、魔业分三:

一、以功德自诩之魔;二、由名而来之魔;三、以寂静自诩之魔。

卯一、以功德自诩之魔:

自在种种谛加持,我得授记起慢心,

执余菩萨予授记,当知住慢智浅薄。

如若某位行者,由于依靠自己或魔力等他缘成就或自在了种种真谛的加持而认为“我具有如此功德的缘故成了得授记者”,生起慢心,或者萌生“其余菩萨会授记我、宣扬我名声”的妄执,就会处于以自我美名传扬而功德骄傲自满的心态中,由此可知,他具有妄执的缘故智慧浅薄、尚未成熟,很可能被魔所欺骗,那是由加持的因所导致的着魔。

卯二、由名而来之魔:

名因生魔至近前,说此即汝及父母,

汝祖七代之间名,汝成佛号乃是此。

头陀戒行如何得,汝昔功德亦如是,

闻此骄慢之菩萨,当知着魔智浅薄。

由名字的因中也会出现执著魔,那是什么呢?魔王波旬身著佛陀等的任何一种装束来到某位修行者的近前之后,如此说道:这是你和你的父母、你的祖宗七代之间的名称。一一说出他们的名字,并且迎合修行者心里以前的意愿等,说某时你成佛的名号就是某某。现今你这位行者,具有次第乞食、但一座食等头陀功德,具足清净戒律,思维、修行等瑜伽,将来如何获得。同样,明确地提到:你以往行头陀功德等的情形也如同现在这样。听到魔所说的这番话,依靠宣讲自己功德等有名无实的因缘,而生起骄慢心的菩萨,可以知道,已完全着魔蒙蔽而生起执著心的他们,是智慧浅薄者。

卯三、以寂静自诩之魔分二:

一、略说;二、广说。

辰一、略说:

依于极静村落城,深山静林阿兰若,

自赞毁他之菩萨,当知着魔智浅薄。

当自己依于、安住在不与他人接触极其幽静的村落、大城市、深山、远离城区的阿兰若以及无人的静地、林间之类的任何一处时,心里这样想:身居寂静处,受到如来高度赞叹,我住在静处。以寂静的因而产生骄傲自满心,自我赞扬、诋毁不住在静处之他人的这种菩萨,要知道,已经中魔诱惑或动摇相续的他们,是智慧浅薄者。

辰二、广说分二:

一、宣说内寂静;二、讲解不知内寂静之过患。

巳一、宣说内寂静:

常居村落都城邑,成熟有情勤菩提,

不求罗汉独觉地,此谓佛子之寂静。

常时始终如一居住在里帕等之类的村落,鹿野苑、瞻巴嘎等一类的城邑,巴札勒布札等之类的都市,在那里成熟一切有情,精进于菩提道的菩萨,永远不会生起希求阿罗汉和独觉的果位,这才称为善逝之子菩萨的真正寂静。仅仅做到身体远离繁杂(即身寂静),不能达到心远离垢染。内心安住于远离自私自利和劣道的心态,也就是安住于最殊胜的寂静之中,比如《圣宝箧经》1中记载:往昔圣者文殊菩萨立誓夏安居,没有住在祗陀园僧团之中,而在波斯匿王的王妃中,成熟众生。

——————

【1】《圣宝箧经》:又名《大方广宝箧经》,二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巳二、讲解不知内寂静之过患分二:

一、宣说无内寂静之过患;二、宣说轻视内寂静之过患。

午一、宣说无内寂静之过患:

五百由旬之深山,布满蛇处住多年,

不知寂静之菩萨,得增上慢杂而居。

在大约五百由旬以内无有人来人往的幽静深山——空无一人、布满毒蛇、难以呆住的地方,住了俱胝多年,然而不知内在真实寂静的菩萨,自己有了增上慢,混杂下劣作意而居住。其原因是,寂静就是不相混杂的意思。如果问:与什么不能混杂呢?菩萨的相续不能与过分贪执自我、作意劣道相混杂,不知晓这样的寂静而单单是以身体寂静而傲慢,懈怠利益众生,那就成了内心与违品的烦恼同流合污,所以并不是安住于寂静之中。

午二、宣说轻视内寂静之过患分二:

一、真实宣说;二、宣说是故难以揣度他众。

未一、真实宣说:

菩萨勤利众生得,禅力解脱根等持。

轻思此非行寂静,佛说彼住魔行境。

某位菩萨精勤利益众生,获得四禅、五力、五根、三解脱门等持以后,周游村落、城市,为了成熟一切有情而示现种种事业。另有不了知他的甚深密行之人,轻蔑地认为这并非在行持寂静,佛说这种造作者是住于魔的行境——魔有机可乘的处境中,如《佛说诸法无生经》等中记载往昔说法时比丘净行与行慧的公案一样。

未二、宣说是故难以揣度他众:

于住村落或静处,离二乘心定大觉,

利生寂静之菩萨,妄念揣度坏自己。

任何菩萨无论是住在村落或者寂静处,内在远离声闻缘觉二乘的心而对大菩提之道有定解,这种方式就是实际利益众生的真正寂静,其他菩萨不知此理而对具备如此寂静的菩萨以妄念揣度他的境界,觉得这不是安住于寂静……如此一来,他将毁坏自己已得与未得的功德。因此,佛在诸经中说:“除非我与如我者以外补特伽罗不能确定补特伽罗。”“菩萨当观察自相续而莫寻他之过失。”

寅二、宣说精进断魔业之方法分二:

一、略说;二、广说。

卯一、略说:

故勇意寻妙菩提,善巧必定摧我慢,

如患为愈依良医,无懈怠依善知识。

对于寻觅正道者来说屡屡出现魔业,所以为了避免这一点,应当依止外摄持和内摄持。它是指什么呢?依止者,是具有勇猛寻求微妙菩提之意乐并且善巧修行其方便的行者。如何依止呢?决定摧毁自相续的我慢,以最大的恭敬心依止其余善知识,如同患者为了治愈自己的病而依靠其余高明良医一样,在听闻期间,也具备自己是病人、说法师是医生、正法是良药、精进修行是治病这四想,毫不懈怠地依止。依止谁呢?依止善知识。其中的“善”在这里是指大乘法。善妙宣说大乘法者就是善知识,因为善知识通过给我们开示正道、让我们认清道障魔业、宣讲超离其方便的途径摄受而令我们不退失正道。因此,我们务必要依止善知识。

卯二、广说分二:

一、宣说外内两种摄持;二、分说内摄持。

癸一、宣说外内两种摄持:

菩萨入佛大菩提,具波罗蜜依善师,

随彼等说修行地,二因速证佛菩提。

趋入诸佛出有坏大菩提的菩萨,具足波罗蜜多之道,依止善知识,也就是说,随从佛菩萨,而为他众宣说此大乘道,为此称为外摄持。他们所宣讲的这一波罗蜜多道,是所实修或修行之地或者处,所以称为内摄持。依靠外摄持内摄持而不堕入胜乘道以外的他道,为此凭借两种摄持的这两种因将迅速证悟佛陀菩提,因为完整无缺的因已圆满的缘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麦彭仁波切 著 般若摄颂释(2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hveo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