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二、以意义宣说逆次清净缘起之理:
智慧理门方便本,皆由殊胜般若生,
众缘聚合极生智,般若无尽亦无增。
修学无学位佛陀的智慧及相应之理的修道,加上成为其门的见道、生起它的方便——加行道、彼之根本的资粮道,所有这一切,都是由殊胜般若波罗蜜多所产生,因为由证悟无我中产生这一切。三种智慧、善知识、积累资粮等等的一切缘聚合之后,断除自道的所断,增长证悟的功德,完全产生出世间的业轮或者智慧轮,而作为其根本的般若波罗蜜多,永远无有相续中断的穷尽,也不存在较前阶段更为增胜的情况,而如是安住。对此,《虚空藏请问经》中也说:“如若尽了知,依因生诸法,彼藏无穷尽,法藏不可思。四法不穷尽,世间怙主说,有情及虚空,菩提心佛法。彼等若是实,彼等将穷尽,彼无故不尽,是故说不尽。”
子三、摄义:
菩萨知晓此缘起,无生无灭此般若,
如日无云放光芒,除无明暗获自然。
了知轮涅的一切法仅是缘起的显现,就是通达了佛陀最珍贵甚深的法,证悟此理者就是获得正法光明,现见佛陀法身。因此,我们要领悟二谛所分的世俗谛缘起无欺的道理。任何菩萨如果以理证认真分析此缘起法,那么充分理解到缘起经不起分析,在胜义中自本体无生无灭、本来于法界体性中平等二谛无别的般若波罗蜜多的甚深意义,而进一步加以修行,它的作用就如同太阳在万里无云的情况下放射光芒,无余驱散黑暗一样,将无余遣除客障无明的黑暗以后获得与法界无二的自然本智,即得以成佛。
己二、解说其余五度分五:
一、宣说禅定度;二、宣说精进度;三、宣说安忍度;四、宣说戒律度;五、宣说布施度。
庚一、宣说禅定度分四:
一、修学成为妙果所依之禅定;二、修学亦不贪自利;三、以无贪方式实行他利;四、以意乐差别成为胜劣而结尾。
辛一、修学成为妙果所依之禅定分二:
一、修学四禅;二、修学四无色定。
壬一、修学四禅:
具大力者依四禅,能住非依亦无住,
然依此四禅定支,成得大菩提所依。
具大威力的菩萨依靠四禅能安住并串习熟练。当时,并不是以相执作为所依,也无有以著味而安住的情况,然而依靠这四个禅定正行寻、伺等各个分支,成为获得大菩提断证的所依,因为见道等依赖于禅定心的缘故。
壬二、修学四无色定:
获胜智慧住禅定,受四无色妙等持,
此定利胜妙菩提,菩萨非为漏尽学。
获得了殊胜智慧的菩萨安住于禅定中,也领受四无色殊妙等持,然而对其也不耽著,这些无色定,无有罪苦,成为神通等的顺缘,因此作为有利于获证胜妙菩提的助缘,故而修学。但是,菩萨并不是像声闻那样为了使相续中的有漏法灭尽进而现前一边的寂灭果才修学它的。
辛二、修学亦不贪自利分二:
一、略说;二、广说。
壬一、略说:
此是积德之奇迹,住定等持而无相,
安住彼中若身亡,随意受生欲界中。
上述的这种方式是能积累所有功德的菩萨们的奇迹,是指什么呢?安住于禅定等持中而依靠智慧证悟其无相。安住于禅定中的菩萨们假设命绝身亡,那么为了成熟众生等,而随自己的意愿受生到欲界当中。
壬二、广说分二:
一、比喻;二、意义。
癸一、比喻:
如赡洲人昔未至,天境天城后前往,
见彼拥有一切境,复还此处不贪执。
如果有人问:如此已经获得因等持禅定的同时,不转生到果禅天而投生到下面欲界中的原因何在呢?
因为菩萨不贪执禅定,而是为了自己的功德法得以圆满。比如,赡部洲的一个人以往没有去过位于天境的善见城等堪为之最的天界城市,后来某个时候到了天界,看见那里众天人所拥有的宫殿、乐园等一切悦意境以后不留恋它而返回到此赡部洲,那人虽然见到了天境的庄严,却不贪执不留住那里,自然不会贪执这个赡部洲的外境等。
癸二、意义:
菩萨持有胜功德,精勤瑜伽住禅定,
后住欲界无贪著,不住凡法如水莲。
与上述比喻相同,菩萨持有智悲等殊胜功德,精勤等持瑜伽,安住于四禅等三摩地而不耽著于它,后来住于欲界中,对先前的禅定和欲界的法也无有贪著,虽转生欲界,却不被欲贪等所染,宛若莲花不被水染(即“犹如莲花不著水”)一般,不住于凡愚的法中。
辛三、以无贪方式实行他利分二:
一、略说;二、广解。
壬一、略说:
至尊唯为成熟众,修行刹土圆满度,
失菩提德波罗蜜,不求转生无色界。
菩萨虽然获得了四禅、四无色定,却不转生到色界和无色界,而要再度投生到欲界的必要:这些至尊唯一就是为了通过宣讲正法而成熟有情,修行佛陀刹土,圆满波罗蜜多,并不是因为别的原因。
如果有人认为:那么,这三种在无色界等处也可能行持啊!
由于在无色界并没有讲经说法和布施的对境等,因此在那里,将从成就能生起菩提功德的因——布施等广大波罗蜜多中退失。为此,菩萨不希求转生到无色界。
壬二、广解分二:
一、比喻;二、意义。
癸一、比喻:
如人获得珍宝藏,于其未起爱乐心,
彼于他时取彼等,取而还家不贪执。
比如,一个人获得了珍宝藏以后,对于那个宝藏,他自己未生起贪恋或爱乐之心,而没有取受,那人在其他某时,为了利他而取了那些大宝藏,取受之后返回自己的家,对它也不贪执而奉送给亲友们。运用比喻来了知意义。
癸二、意义:
善巧菩萨喜乐施,获四禅定寂等持,
具禅乐弃所得定,悲悯众生入欲界。
与比喻相同,善巧的菩萨将暂时的欢喜和究竟的安乐布施给一切众生,获得四种灭除违品过失的四种寂静禅定等持,具备了禅乐而不贪著,毅然放弃所得的生果禅定三摩地,满怀悲悯众生之情又再入欲界,因为:这个欲界中有重重痛苦所提醒,而想到修行刹土;由于这里有修行波罗蜜多的对境,因此能快速圆满资粮;依靠讲经说法能够成熟一切众生。所以,想要迅速成佛的菩萨投生到这个欲界能速疾圆满资粮。
辛四、以意乐差别成为胜劣而结尾分二:
一、应舍低劣之理;二、应取殊胜之理。
壬一、应舍低劣之理:
若菩萨住禅等持,欲求罗汉独觉乘,
非定掉散失佛德,犹如舟子坏船只。
假设菩萨安住于解脱等持和四禅中,然而生起欲求声闻阿罗汉和独觉乘的心态,观待大乘道,这并不是入定,是掉举,是心思散乱,为什么呢?由作意劣道已经动摇了心进而从大乘义中涣散,为此,完全失毁大义佛果的功德,就如同舵手坏了船只而不能到达宝洲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