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和孩子沟通,要对还是要赢?

和孩子沟通,要对还是要赢?

作者: 大寶天天践 | 来源:发表于2023-11-26 17:59 被阅读0次

        沟通,是信息和情感的交流和互换。听起来不难,但是,很多在职场上、社会上,和朋友、和同事、和上下级都能顺畅沟通的人,却总是在和孩子沟通时,表现出力所不能及的窘态。他们常常感叹:“现在的孩子怎么了?简直没办法沟通,软了不行,硬了也不行,当个爹妈也太难了吧!” 

        著名心理咨询师李松蔚老师在一篇文章中说,如果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对话的出发点是“你这种想法是有问题的,我跟你沟通的目的,是要耐心地、有技巧地、循循善诱地帮助你意识到你的问题”,那么,沟通就注定无效了;因为,家长这么想,就意味着他们根本没有和对面的那个人——孩子,身处同一个世界。 两个世界的人,如何对话?

        很多父母想和孩子好好沟通时,往往是他们的某一个行为被我们认为是“有问题”的时候;我们和他们对话的目的就是要帮他认识问题,进而改正问题。孩子多聪明啊,可能你还还什么都没说呢,他从以往的经验中就知道,“又来了!又要给我来这套!”所以,摆出一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以不变应万变的架势,来应对我即将对他进行的“改造”或“洗脑”。

        不得不说,家长很多时候自以为平等和民主的“沟通”,就是想对孩子进行“思想改造”和“意识洗脑”,孩子怎么会不厌烦不抗拒?

        李松蔚老师在文章中指出,对于孩子出现家长看不惯的行为或想法,最常见的就是用一种最简单也最粗暴的逻辑来做一个负面的解释:你之所以这样想或这样做,是因为你有问题。

        至于问题是什么,家长会根据具体情况来具体认定,比如:幼稚,不懂事,不体谅父母,没有上进心,不懂人情世故,甚至,被别人骗了,等等。一旦家长用这样的解释来看待孩子的问题,就失去了从对方立场来理解这件事的能力。

        而这个能力——从对方立场理解事物的能力,才是真正有效的高质量沟通的基础。

        看到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直达不到期望,就认为是“他有问题”,问题在于他“缺乏上进心,并且不体谅父母为他的付出”;听到儿子讲和同学之间的一些矛盾,也认为“他有问题”,问题在于他“太幼稚,不懂人情世故”,而且,“竟然不按照我说的方法去为人处世”,所以,不碰壁才怪。

        在和孩子沟通对话前,我们不仅有了预设立场,而且对问题有了固化的解释。在这个前提下,如何能进行一场我表面上期待的“平等民主”的对话?

        难怪孩子们那么反感家长所谓的“沟通”,谁喜欢和一个有预设立场的人假惺惺地进行“平等的”对话啊?

        许多家长,和孩子沟通时,最关心的是谁对谁错。而且,我们非常坚定地认为我们对,孩子错。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可能态度很和蔼,口气很温柔,但沟通的效果照样不会好。

        家长没有想到的是,和孩子沟通,比谁对谁错更重要的是,找到困扰双方的问题的原因及应对的方法(请注意,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困扰你们双方的问题)。有效的沟通一定是双赢,所以,赢比对更重要。

        家长们若固执地采取“要对不要赢”的态度,在孩子出现我们不喜欢的行为或想法时,首先想到的自然就是如何“纠正”孩子的“错误”想法和“错误”行为。由于我们已经先站到了“对”的位置,一旦看到孩子不肯乖乖就范,主动站到“错”的位置,我们就会大光其火。有些孩子看透了家长的把戏,死活不配合我们演这场戏,家长们就会哀叹:“这孩子怎么这么难沟通啊!”

        什么样的沟通方式是“要对不要赢”?什么样的沟通方式是“双赢”?

        我们看几个具体例子:

        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成绩差,经常被老师告状给家长

        要对不要赢的沟通:家长会先认定孩子有问题,不爱学习,没有上进心,一点都不懂事,不给家长争气,害得家长丢脸。他们采取的沟通方式会是这样:一顿训斥,中间夹杂感情牌——“你说说你,家长管你吃管你喝,怎么就不能争点气,好好学习呢?”孩子耷拉着脑袋听完,之后还是我行我素。因为家长并没弄清楚最关键的问题——孩子为什么对功课提不起兴趣?

        双赢的沟通:家长首先看到一个事实,孩子对学校的功课兴趣不大,同时也要积极了解,为什么兴趣不大——是老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合孩子,还是孩子被别的更有趣的事物吸引住了?带着这些疑问,家长会和孩子展开一场高质量的对话,因为家长想知道的,也是孩子想了解的。找到影响学业的兴趣障碍,困扰双方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孩子经常撒谎

        要对不要赢的沟通:首先会断定孩子的思想品德出了大问题,必须不惜代价让他/她改正错误。于是,家长痛心疾首地给孩子讲撒谎是品质问题,摆出一副自己从未撒过谎的样子,让孩子羞愧、认错,并保证绝不再犯。孩子嘴上肯定服软,但内心的抵触以及撒谎的真正原因并没有找到,下次遇到相似情景,还会照旧撒谎。

        双赢的沟通:从孩子撒谎的行为中看到,是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出了问题,而不是孩子的品德出了问题。孩子的撒谎行为说明,他/她认为说真话的结局不如说假话,所以用谎话逃避惩罚,或换来其他好处。在这样的前提下,家长不会有居高临下的指责,而会带着探寻甚至内疚的心理,了解孩子为什么会被逼得经常撒谎。这才会让孩子说出心里话,并从根本上减少或杜绝孩子以后撒谎的可能。

        孩子上高中早恋,怎么劝都不愿意分手

        要对不要赢的沟通:首先会断定孩子有问题。家有男孩,那就是被女孩子勾引,魂不守舍,才如此荒唐;家有女孩,那就是被男孩骗了,傻乎乎地坠入情网。于是,批判加规劝,“你才多大,懂什么爱情”,然后,软硬兼施,用不给零用钱、没收手机等手段威逼孩子斩断情丝。孩子在这样的沟通方式下,往往会觉得只有恋人才理解自己,恋情变得更坚固。

        双赢的沟通则:首先理解孩子在这段恋情中得到了父母以及别人都无法给予的情感满足;在这个前提下,和孩子讨论如何平衡理智和欲望,如何平衡学业和恋爱,这样谈孩子一定听得进去。 

        为什么好多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会不假思索地预设“你有错,你有问题”的立场呢?为什么他们更在乎“我是对的”,而不是更在乎孩子的真实感受?为什么他们执着于证明“我是对的”,而不是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帮助孩子?

        有些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模式里存在这样的预设前提:非黑即白,非对即错。有些家长甚至固执地认为——正确与错误,忠臣与奸臣,好人与坏人,都是不能共存于同一个世界的对立面。

        带着这种固定思维模式的家长,一旦看到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状况,最本能的反应就是立即分出“好人”和“坏人”、“正确”与“错误”。当然,家长必须抢先扮演“正确的好人”,唯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因感觉真理在握而自在舒服,而孩子就只能被迫扮演“错误的坏人”。

        自认为正确的家长面对犯了错误的孩子,最关心的就是如何战胜错误、纠正错误,甚至消灭错误,孩子成了错误的化身,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内心的感受。

        同时,他们心底的恐惧是:如果不能证明“我是对的”,那么,被批判、被消灭的就是“我”。所以,这些家长会全力以赴地证明“我是对的”,而不是如何处理孩子遇到的难题。

        被困于“非对即错”简单思维模式中的家长,缺乏对事物进行深入分析的耐心和能力,不愿意深究表象下纷繁难解的内在真相。他们害怕失去“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判断框架后,显出自己心智的单薄和能力的困窘。

        看起来气势汹汹地指责和训斥孩子的家长,其实并不是那么有底气的。他们表面的强悍,是内心虚弱的遮掩。网上曾热传的“14岁少女早恋开房被父亲打断骨头”的新闻里,那个自认为“正义的化身”、一棍子打得女儿尾骨骨折的父亲,他凶悍的教养方式恰恰显示出他无法证明“我是对的”之后的愤怒和无奈。

        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是,认可他/她的行为和感受的合理性。在这个前提下,家长才能和孩子在某种程度上达成共识。

        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而采取错误的沟通方式,是“要对不要赢”的体现;对于“正确”的执念,是中国家长思维模式的体现。而真正双赢的沟通是承认对方的想法和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并以此为前提充分交换意见,在认知和行为方式上实现对某一问题的最大公约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和孩子沟通,要对还是要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hwa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