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知道《引爆点》是一年之前,那时候很崇尚国外商业书籍,各种盗版pdf收集一大堆,但是阅读的少,由于最近在一片品牌营销的文章中看到了这本书,工作中也需要了解营销的知识,所以这次立马买了一本,一周之内读了两遍。
该书作者马尔科姆,先后供职于《华盛顿邮报》与《纽约客》,2000年出版该书。
该书内容与标题环环相扣的,拿到现在以一篇微信文章作比喻,那一定是打开率和转发率都很高的文章,因为标题很吸引人,内容更加干货满满。
本书将社会流行事件通过逻辑分层结构,将事件产生原因抽象为三个部分,俗称“流行三法则”。
一是个别人物法则: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二是附着力因素法则;三是环境威力法则。讲完三法则之后便是案例详解与应用。读完瞬感凌驾于社会法则之上,有种上帝视角看社会流行潮的感受。
任举一例说明。
银匠保罗·里维尔在1775年4月1日晚把无意中听到的“英军打算教训美国人”的消息在一夜之间传遍了美国波士顿及周边地区,而在当日晚美国人提前组织了武装防备力量。在第二天早上英军突袭时,遭到了美国人猛烈的反击,最后扩大为一场美国独立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保罗·里维尔是毫无疑问的工程,而这次骑马夜行,可能是历史上口头快速传播消息最著名的一个实例。那为何消息能传播如此之快呢?
1.个别人物法则,保罗·里维尔在新英格兰地区涌现的革命小组中担任联系员的角色,把情报从一个小组传递给另一个小组。且在波士顿市内的“辉格党”小组(255人的革命小组)内同样扮演一个被大多数人所熟知的联系员。这使得他在当夜晚传播消息时起到了两个作用,一是有信任背书,直接告知人民消息;二是因为不用在沟通上花费过多时间,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播的地区更广。
2.附着力因素法则,对于当地居民来说,对英军积怨已深,英军进攻的消息属于威胁自身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消息。所以该消息一定会被人们轻易记住且广泛传播。
3.环境威力法则,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发生之后,北美殖民地居民普遍对英国统治者感到非常不满,仿佛整个土地上都笼罩着一层恐怖、焦虑的雾霾,在该环境下,渴望自由的美国人无不日日想要革命。
综上,一夜之间引发了一场大的潮流不无道理。
书中的案例大多是20世纪发生的,且偏于线下,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也有一定的落后性。
在社交媒体发达的今天,如何去延展思考呢?
以前段时间比较火热的八分音符游戏为例,八分音符是一款通过语音控制跳跃的闯关小游戏。该游戏起初是由一些小主播带到观众眼前的,观众们一边看着小音符在跳跃过关,一边看着主播们利用各种动作、声音做出爆笑的姿态,慢慢的该游戏开始扩散,更多的大主播,二次玩网站的视频主们,甚至明星都开始玩这个游戏了,随后我开始发现,有些群里开始发自己玩嗨了的视频。最后该游戏引发了一场流行潮。
浅析原因也是如上三个,在互联网上玩该游戏的大多是一些主播、Up主、明星,他们有些属于联系员、有些属于内行、有些属于推销员,但毫无疑问,他们都是个别人物法则中的中心任务。通过百度指数查阅的玩游戏的大多是北上广一线城市的白领阶层,故娱乐性的信息更对他们的胃口,所以信息的附着也是必然。最后是环境,一线城市压力大,人们更加需要一些娱乐性的信息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故该流行三法则对于现今流行潮的分析也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只是我们需要知道,互联网的今天,每一个人可以连接的人更多了,信息爆炸也让信息附着更加不易了,线上的连接也消除了地域的区隔,每一个人所处的环境也更加不一样了。过了读一本书就读出社会法则的时代,而如何去引发一场流行潮,更加需要我们读社会、读组织、读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