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姑娘发起了“书在地铁”(BooksOn The Underground)图书漂流活动,吸引很多作家、出版商和明星参与进来。近几日这小实验在我国北京、广州复制时不但遭到了冷遇,还闹了些荒唐笑话。于是得到国人不喜阅读的结论。其实实验失败背后因素复杂,社会问题掺杂其中,在此不多做赘述。
事情发生时,引起一时热议。后来谈到文艺与伪文艺的问题,那么今天就谈谈所谓文艺吧。如果有人调侃我是文艺青年,一定否认。我现在为什么有点抵触文艺青年这个词,是因为用到泛滥处,已经是装逼和提升某些低端逼格的虚伪了。
人的心理是越缺失什么,就越要显摆什么。比如穷怕了,总爱装得阔绰,于是有穷大方这个现象,再比如,某些暴发户,发达后就在家里或办公室摆放昂贵高端的书柜,放着从来不会翻看的书,以显示自己有文化。伪文艺也基于同样心理。
回声书店老板韩琳琳在牛朋大会曾分享过一件亲身经历的事。她在回声图书馆无意中听到两个女生的谈话,称赞回声图书馆不错,以后可以来这装,多拍些照片。她很遗憾,那两个女生本来可以有更高级一点的选择。
韩琳琳说得不是个例,是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并不是真的寻求什么,只是为自己积攒更多的谈资。
人没有勇气去面对真实的自己,不用奋进摆脱贫穷,不用文化充实无知,只是找个背景、发个图片,假装这一切存在。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滋养艺术与文明的土壤确实有些贫瘠,所以文艺不文艺并非几个咖啡馆,几本书,几张图片可以解决。
前几日,《新周刊》直播间微课《当你谈论台北的时候,你在谈论些什么》结尾处,我在想,我们所说的文艺,就是台北人身体的一部分,我们苦苦寻找的,是台北环境和人文与生俱来的。正因为我们缺失,才觉得可贵。我们应该反思的是,如何将羡慕的这一切成为生活的常态。常态化才说明我们真的做到了。
文艺不用标榜,真正的文艺之路,国人还有很多年的路要走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