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完唐韧大大写的《糟糕的产品团队》,感受良多,仿佛就是在说自己团队的现状,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进一步想到的是,糟糕的公司,是不是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呢。
小明工作这么多年,小公司也待过,大公司也见过(没待过)。因为产品经理的职责要求,经常需要和其他部门的同事进行沟通。从中会发现,不同的公司,协作方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有些按结果导向,过程中能够快速应变;有些按制度办事,什么都要按流程处理。
总结起来就是,大公司靠制度规范,小公司靠野蛮生长。没有好与不好,只有是否合适。
通过日常沟通的效率和产品推进的速度,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创业公司,能成事的是少数,多数都在走向失败。
如果你所在的公司,也有以下这些迹象,请注意及时更新你的简历。
01
老板一言堂,出事急甩锅
公司的任何决定都是老板一人定夺,容不得半点质疑和商量。大到战略规划,小到按钮位置和颜色。事无巨细,都要过问。
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底下员工缺少思考的动力。考虑问题的时候,都是想着怎么应付老板。因为只要老板满意了,也就万事大吉,其他的什么都是浮云。
以前公司准备开拓新的业务,让公司VP负责这块内容。VP也是个执行力很强的人,将需要的人力、资金、时间,以及会有哪些风险都向公司做了汇报,而且几个高层也就这个事情吵过好几次。
最后在老板的坚持下,还是开干了。2个月后,因投入的资金、人力过多,且短期内效果不明显,再加上公司的融资遇到困难,这个项目不得不暂停。
最后的结果是,老板开员工大会,说VP将公司的方向带偏了,导致公司陷入了现在的困局,VP也在郁闷中休长假了。
至始至终,老板没有做错什么,都是VP的责任。至少官方解释是这样,说的我还信了。
02
领导不作为,员工无方向
这里说的领导,特指部门领导。公司的方向由老板把控,那具体部门的工作就由部门领导来掌握。
但如果领导是下面这样的呢?
对接下来要做什么不知道,对部门里的每个人怎么分工不明确。
在这样的部门,作为执行员工,怎么干活呢。
以前有个开发总监,什么事情问他都是回答“这个事不归我管”、“这个事情我不清楚”、“这个你得问产品经理”。
有些事,是产品经理做的不好,完全可以理解。但总不能连怎么获取token,token有效时间,这些事也不归你管吧。
部门领导,需要带领整个部门的成长,需要调动部门每个人的积极性。否则,要你何用?
03
容易走极端,放纵or苛刻
这也许只有在创业公司才有机会经历,因为还没有形成流程化的机制,还在不断完善中,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极端。
创业初期,所有的内容都只能满足快速上线,所有人的目标也只是能够活下去。
所以,像什么文档、流程、规范这些,能省则省,所有的东西都是靠口头沟通。因为这时候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所有人的心也是在一起的,所以并不会发觉这样做有什么问题。
但是在创业后期,也就是业务有所起色时,公司层级结构开始完善后,需要从野路子走向正规军。这中间的过程如果衔接不好,极度容易造成员工的不适感。
像我们公司,在野蛮生长了3年后,也许是公司觉得需要正规化了吧,空降了两个重要角色:CTO和产品总监。当时老员工就在心里嘀咕:“看你们能坚持多久”。
新官上任三把火,所有的项目和需求,都要进Jira(项目管理工具)。产品文档、UI设计,都需要在线上明确的标注。
看似完美的流程,在我们公司遇到了问题,导致了很多项目推进不下去。原来都是空白或口头描述的,这时候突然需要流程化,在很多地方就衔接不上。
产品等需求方确定,否则不敢开始需求分析;设计等产品原型,否则不敢开始UI设计;开发等产品文档和UI稿,否则不敢开发。一步一环,一环一卡。这中间的阵痛,不经历过,不会了解。
任何状态,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状态之间的转换需要时间去磨合,这考验的是设计者的手段和智慧。
04
凡事不齐心,办事不协力
部门间的沟通不畅,相互推诿,也极容易消耗员工的热情。明明是很简单的一个需求,开发推过来推过去,找各种理由拒绝。
每个人考虑的都是自己的利益,每个部门考虑的都是维护自己的地盘。没人调动整体的积极性,没人把大家凝聚在一起。
小明现在的公司,有两个研发团队,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上海。以前所有的产品都是北京团队做的,上海团队是新组建的。小明入职后,做了一个用户权限管理中心,由上海团队负责开发。
开始之前,也和北京负责人沟通过,确认没有问题后才启动的。耗时2周,上海这边内部测试完成,和北京联调时被告知不能兼容之前的权限系统,如果要上线,得重构。
而且在沟通过程中,明显表现出不愿合作的态度,最后的结果是不了了之,还间接导致了产品总监的离职。
这样的团队状况,怎么能成事!
一些想说的话
没有完美的公司,只有不断成长的公司,就和人无完人一样的道理。
既然选择了某个公司,如果这些毛病能接受,愿意看到它的成长,那且行且珍惜。如果不能忍受,趁早离开,于公司于己,都是最好选择。
尾巴
找公司就像谈恋爱,只有两情相愿,才能天长地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