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母亲节,虽然今天这个节日不在中华传统节日之内,但因为“母亲”这尊贵的两个字,让西方这个节日逐渐在中国成为纪念日。
在中国关于母亲的节日,其实应该有一个节日叫“母难日”,也就是我们每个人出生那天便是母亲最危险、最痛苦的节日。
今天,应该为所有的母亲、为自己的母亲写点文字。
1
我们每个人的性格状况,其实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来自母亲的熏陶。
人的一生中,母亲对一个人影响力是最大的。
我尤体会为深切。
从有记忆之初,那童年断断续续的片段,到今天生活中的种种,母亲的包容、支持、鼓励和刚毅,为我一生的性格塑造起到了极大的决定性作用。
尤其是母亲这一生教给了我:遇事不抱怨,遇事解决事。这样一个非常坚强和理性的思维方式,让我在面对人生复杂问题的时候,从解决事入手,让事情简单起来,这样构成了我性格中最重要的成分。
今天,我们每个人的性格状况,其实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来自母亲的熏陶。
所以,在这个节日我们应该为母亲点赞。
2
只有我们成为了父母,才体会到父母。
而最为我们一生都还之不尽的,是父母一生在“为了孩子”这个观念下,所付出的物质的、精神的各种压力,只有我们成为了父母,才体会到尤为真切。
中国有句古话“一个老的,可以养活十个小的;但十个小的养活不了一个老的”。这些年,我一直被这个观点萦绕着。
我曾反思过中国文化带给我们整个民族的灾难,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为了孩子”,这个魔咒一直凌驾在中国人脑袋上,上一代为了下一代,下一代再接着为了下一代,这样代代都在压力下生活,哪一代都活的不是那么容易。
中国人真正的没有去为自己这一代活着。
可这靠一时一力之功难以改变的。与其苟且和抱怨,我们不如试着“为了自己、为了上一代”多做一些改变。
在面对了几起同龄人去世的景象之后,我更深刻感受到了“中年丧子”的悲凉。今年年初,我的一个同学去世后,我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
一个人去世后,在这个世界上伤痛欲绝的是父母,而配偶、子女、亲戚以及其他,都阶段性的悲痛,悲痛之后仅仅怀念罢了。而父母会为此伤心到去世。所以,我们要为了父母活着,按正常人的生命轨迹,给父母养老送终,这个世界上才没有了为自己的死而伤痛欲绝的人。非命于父母去世之前,伤痛留给父母是永远不能愈合的伤口。
3
文化属性让我们的父母和我们一直匍匐前行。
正是“为了下一代”,这样生存观念和文化属性的背景下,在中国其实我们的父母很苦、很苦,尤其是我们的母亲更苦、更苦。
有时候操心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还有身心上的。
生下我们,面对工作和哺育的两难,坚强的拉扯我们长大。
年少不更事,再苦口婆心的教导着。
之后找工作,买房子、结婚、然后生孩子,然后为我们养孩子,这些一系列的家长里短,本来应该是每一代人自己的事情,但是在中国就和父母搅合到了一起,我们的父母一生就在为子女的操心中过去了。
4
或许父母都应该是那母亲吧。
我们在看着父母渐渐老去。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真正的做到回馈父母的很少、很少。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才发现走题了,从母亲节走到了父母身上,或许父母都应该是那母亲吧。
5
其实,父母要的不是我们的感谢。
其实,父母要的不是我们的感谢。
而是要的我们的坚强和无畏,要的多和他们说说话,要的我们健健康康,要的我们平平安安。
父母不需要群情激昂的讴歌,也不需要把口口声声的感谢写出来,要把我们的感恩放到那日子里。
最后,用母亲给我发的一条微信结束今天的码字:"蒸了些槐花包子,你们顺路的话可以过来带点。"
这便是母亲带给我们最真实的生活。
为母亲点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