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度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苏轼词无疑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他的代表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成为当时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那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这两个因素少不了!
第一、借奇景抒豪情
开篇上阕“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作者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把江水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为全词设置了一个深广的历史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到风流人物的卓越气概,由此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那旧时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这里的“故垒”一词,从泛写怀古转入具体内容,初点怀古的题旨。由“人道是”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还是有犹疑的。而“周郎赤壁”,既切合词题,又为下阕缅怀周瑜预伏一笔。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现场写景:陡峭不平的石壁直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浪花。这些细节的描写显示了江景宏伟壮阔的特点,而这些不禁让我们想到那刀光剑影的古战场。所以与其说此处写的是江景,还不如说是作者脑海中勾勒的古战场景象。“穿”“拍”“卷”三个动词的精准使用,使画面形声兼备,气势磅礴,为下阕追怀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气氛。
上阕最后作者感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江山如此壮美如画,一时间涌现了多少英雄豪杰啊!作者对前面勾勒出的大自然的雄奇画卷发出的由衷赞叹,于是很自然地就从江山引出与之相称的豪杰。所以这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既是对江山的赞美,也是对豪杰的倾慕。
回看上阕借景抒情,时越古今,地跨万里。在作者特意布置的广阔悠久时空背景下,读者不自觉就会开启对历史的沉思和人生的思考。尤其“乱石”三句,集中描写了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观,作者从不同角度,又诉诸不同感觉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第二、借历史咏愁怀
下阕自然引出三国时的英雄豪杰周瑜。作者说“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由“遥想”二字领起,作者塑造了青年将领周瑜英气勃发的形象。以美人小乔衬托英雄,写尽周瑜的俊伟风姿,春风得意。词也因而豪放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上阙的“风流人物”相照应。
紧接着,作者用“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出了周瑜风流儒雅、从容破敌的英姿。周瑜一副儒将装束,他蔑视强敌、指挥若定,“谈笑间”惨败曹操水军。由此词人对英雄建功立业的仰慕之情已不言而喻,这自然也就引发了自己未能一展抱负的伤感。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作者览胜怀古,感叹壮志难酬,“早生华发”一句特别让人悲从中来。但苏轼是旷达的,内心强大如他,胸怀宽广如他,内心虽有感慨、愤懑,但他依然能自解自慰,最终找到解脱之法。于是他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那就向江月倾诉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吧!
所以词的下阕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两相比较,周瑜年轻有为,而词人自己却已鬓染霜华、一事无成,一腔报国之志无处施展。苏轼怀周郎,实在是为了抒发其壮志难酬之叹吧!而这难道不是大家共同的痛吗?所以词成功地和读者建立了共情联系,达到共鸣!
如此,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把人们带入了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也因此唤起了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引起全诗融景物、史事、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这也就是它流传千古的原因吧!
好了,今天分享就到这里。希望它能对你有所帮助。期待你的留言、评论、转发、收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