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能回头?
回首,只有悔,只有怒,只有冤,只有恨。
可恨,又不能悔,不能怒,不能冤,不能恨。
这已经是能要的最好的结局了!
恐怕还不行,还要看自己后面做的怎么样。怎么样他才会心甘,怎么做这位阎王爷他才会满意呢?
否则……想想就不寒而栗!
可以想象,这一次的回家路,对刘基来说,是多么的漫长。这是他走过的最悠长又最沉重的回家的路。
不出意料,在刘伯温回府后,太医依然来诊,依然开方,依然照方拿药,煎了让诚意伯服用。
关怀备至,服务到位。
刘伯温故意分散他的注意,这回趁其不意,偷偷的倒掉了大部分。不是耍滑头,不是不想死,只是,还需要一点点时间,好好想想,做一件事,让他和她满意,也满足自己的一点点私心。
刘伯温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先反思一下。
虽号称诚意伯府,家里却破得只有几间烂草房,是因为朱元璋不喜欢豪华做派,痛恨贪官污吏。
才五十多岁,还算年富力强,却告病返乡,是因为朱元璋忌惮大臣弄权。
回到家乡,以前住的乡下,真正的不理俗事。虽然初回来时门庭若市,自己却拒不见任何人,就是为了避嫌,以免朱元璋认为自己串联,结党营私、意图不轨。
自己的儿子们等所有家眷,都不让抛头露面,全躲在这破烂不堪的伯府里,也是为了不让别人抓把柄。
还有什么可以做的呢?为什么还要自己的命呢?
而且,还这般急不可耐。
已经是孑然一身,别无所求。
为什么还是不行?
嗯,只有,只有一个原因了。
当初征召,是因为我的能力。
如今赐死,也是因为我的能力?!
显而易见,毫无疑问,就是了。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那些个能征善战的老伙计们,已经被叫花子搞掉不少了。
就这个胡惟庸为首的淮西帮,叫花子起事的班底,在自己归天后,也一样跑不掉。
只是,如果是因为,忌惮我的一身学识本领,光是自己死了,恐怕还不行。
他要的,还要这一身本领。
以前就知道朱元璋忌讳,所以,刘伯温一身本领,连自己的儿子们都没有教授,这个朱元璋也是知道的。
自己是为了保儿子们的命。
但这一身天赐绝技,如何舍得让它埋没,从此不见天日?
那是暴殄天物啊!
身死可甘心,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现在就是了。
然,技术传承,现在来说,也是文化传承,若是做不到,实在不甘心!
始皇当年,焚书坑儒,烧了多少智慧,多少心血,多少历史!
不能留下自己的一点东西,死不瞑目!
遥想当年,被征召,与朱元璋的初见。自己献上《时务十八策》。
这十八策,完美的包含了征伐、治国、纳贤、驭臣等等之道,当时朱元璋哪里有那么多的见识、经验和能力,完全不会想那么多问题。
他深深的被我刘伯温给吓到了,震惊得呆若木鸡。那个时候的刘基,义气风发,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倾其所有。
渊博的学识,超前的思想格局,深刻的洞察力,以及明察秋毫的天下大势分析,还有事无巨细的行动指南和方案!
这是我刘伯温给朱元璋的一份见面大礼。
随后,他依此而行,自己时刻出谋划策,厘定细节,南战西征北伐,终于谋得大明江山社稷。
就连怎么样为明君,怎么驭臣之道,也都是自己教会了他。
真可谓:
天作孽,犹可恕。
自作孽,不可活。
如今,自己成了他的忌惮,怎么做,他和她,才放心呢?
自己把头剖开,剜心以明志?
呵呵,那是说笑。
于是,神机妙算的刘伯温想到了一个办法。
对上能交待,于己能安心!
计划已定,就照办了。这是这辈子干的最后一件事情。
就象现在的许多重要的的人物,要写回忆录,写不了的,也要口述历史。
每个人都不希望,在这个世界白白走一遭。
他静下心来,把自己平生所得撰写下来的《百战奇谋》,又再修改、抄写成一篇。
一个字,万滴血。有自己的一滴,还有成千上万人的一滴。
刀光血影,尽上心头。
如果就这么直通通地献上给叫花子,他会相信我没有存留备份吗?绝对不会。
这么直白,也不符合智商、情商都冠绝天下的君臣二人身份啊。
看,死到临头,这读书人还惦记着身份。怎么样,也要来点计中计,以显我状元才呀。
他小心翼翼地用薄如蝉翼的最好的宣纸,用小概写了。
然后,后面这一份,每页又两面用薄薄的油纸覆盖,以作保护。又在每一页外面,都在两面上再各覆上一样大的一纸文字,粘上。因夹页轻薄,以往的书藉多制作粗糙,厚,纸质厚薄不一,不反复、仔细、认真察看,绝对发现不了。
然后,刘伯温在新的页面上,认认真真地,写了一本新书。
这本有夹层的新书,叫《郁离子》,也是刘伯温手书之作。
说是新书,其实都是讲些寓故。也是一言双关,希望,聪明的叫花子,能看明白。
这最后的十余天,刘伯温基本上滴米未进,他是接近绝食了。只喝一点点汤水。
事实上,吃了进去,更难受。
本就胃肠阻胀,给御医的虎狼之药一催,加上御宴上那一餐饱腹,全腹重若千斤,坠胀,再吃,走得更快。
夫人孩儿看了心疼,去弄了些人乳,刘基也不肯喝。活生生的,是要给饿死了。
叫花子就这么恨我,非要我尝尝做饿死鬼的味道?
心愿虽未了,也终归得要走的。再拖下去,一家人,甚至全族诛连。叫花子的心胸脾气,不是一般的差。
这一晚,昏黄的灯光下,诚意伯府的破茅庐里,刘伯温骨瘦如柴,苟延残喘,已经是油尽灯枯。
外面狂风大作,暴雨如瀑。雨滴不住地滴到床上、还有刘伯温的头上、身上、烂被窝里,似乎想给这干涸的老头一点雨露,让他如一根干枯的树枝,一条曝晒后的鱼干,能活泛起来。
可惜,雨滴不是仙露,雨滴只是雨滴,只增添了几分悲凉的气氛。
若不是趟了这趟浑水,自己或许不会住这破茅庐吧?
或许可以象个普通的老举人,老秀才,怡子弄孙写写文章颐养天年?
或许可以象江湖术士,给子孙寻个龙穴以后出个天子,而不是象现在似的满天下去帮他毁龙穴?
若不是……哎!
往事一幕幕,惊天动地,惊心动魄,惊世骇俗,快速放映……
小先我之前有写好的现代词牌,一字不易,放在这里,倒是正合适。
《安排令:老天.天意》
安排爱意,安排恨意,安排人间悲欢戏。
安排日月,炫天意。
何妨乘兴,何妨尽兴,何妨看机关算尽。
何妨微曛,飞花令。
只是,刘伯温半生也算指气使颐,才高万斗,文采却不斐然,起码留世上的,没有。
这酒早喝不下,飞花令也行不了,好不悲催。
夜凉如水,一袭破旧黑衣,对着床前的低头哭泣,连大声都不敢出的孩儿们,刘伯温用气若游丝的声音说道:
非为父不传秘技,只因尔等才智不足,不堪承受为父的毕生绝学。
《百战奇谋》一书,若勉强要学,徒惹祸害。且,当今圣上多疑,学得这本事,为父就是下场。
就算献上《百战奇谋》兵书,也难免使你兄弟遭受猜疑,以为尚留有一手给亲儿子,倒不如,众目睽睽之下,就在此一把火烧掉,反可保存刘氏满门安宁。
于是就叫齐全府上下,当大家的面交待,烧掉此书。
为何要叫齐全府上下?因为府里必有朱元璋耳目,就是作秀给这耳目看到。
为什么敢讲,这么反动的话?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讲得太忠诚了,反倒显得欲遮弥障。带点儿怨气,方显真诚。
刘伯温要的,就是这效果。
朱元璋心胸狭隘,疑神疑鬼,早就创立锦衣卫,密布暗探,监控天下,且恶名昭著,天下无人不知。
朱标太子在时,还多次劝喻叫花子,不要搞锦衣卫这一套,见不得光的,是下作手段。
朱标太子打心底里觉得,应该象唐太宗似的,帝王宜阳光正气,龙驭天下,光明磊落,坦坦荡荡。
应该说,朱元璋在太子朱标身上耗费的心血,得到了回报,朱标一直当后世称颂。
可惜,叫花子朱元璋没有受那些仁义道德洗脑。你不提唐太宗还好,那个李世民满口仁义道德,以民为水,君为舟,结果,天下被个骚狐狸武则天窍取了。
可不能学他。
更悲催的是,朱标太子壮志未酬,英年早逝。
留下了他的师傅刘伯温,一生机关算尽,最后临了了,油尽灯枯,却还要作戏。
小先我也似有先见之明,早给他这里,留下了诀别词一首:
《安排令》人生.如戏
安排春去,安排秋去,安排下离愁别绪。
安排不了,诀别句。
何妨夏日,何妨冬日,何妨蹉跎光阴逝。
何妨潇洒、作游戏。
一代英豪刘伯温,大明朝首屈一指的谋臣,后来被世人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伟人,堪舆大宗师,一生奉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儒,修建今天的南京城的建筑大师,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间神仙,就这样悲屈羞辱地落下了人生帷幕。
另外一边。
果然,刘伯温死讯立刻就传至应天(南京)。大明老功臣病逝,明太祖朱元璋痛心疾首,当朝痛哭流涕,捶足顿胸,老泪纵横,哀号不已。
群臣见皇帝如此这般,为之恻目,也随之号陶大哭,一时之间,戏满满当当。
哭够了,朱元璋当即派丞相胡惟庸,代天子前往吊唁。
其实,真实的目的是去找寻。搜刘伯温可能还留下的《百战奇谋》等书。毕竟刘伯温倾注一生心血,写下《百战奇谋》,此时人人皆知。
诚意伯刘府一片萧条,风雨飘摇之下,就似摇摇欲坠。
胡惟庸来干嘛?诚意伯府上下也心知肚明。
刘伯温的儿子,刘氏兄弟战战兢兢,五体投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却无半点隐瞒,真心实意地对胡惟庸坦言以告,兵书已烧毁了,全府上下,亲眼目睹。只剩下刘伯温另一著作《郁离子》和一封致皇帝的亲笔信。
废话嘛,这个情况,探子早已上报。
看到刘伯温身前身后这凄凉景象,身为淮西帮首,和刘伯温为首的儒派斗了一辈子的胡惟庸,也不禁为之怆然。
更重要的是,他自己猛然醒悟。死对头倒下了,下一个是谁?他心里打了一个大冷战,禁不住哆嗦起来了。
逼也无用。况且,叫花子皇帝在朝堂上那一付作派,分明还要在天下人面前卖乖,岂能再用粗?
胡惟庸只好悻悻然,又戚戚然,回去复命。
当朱元璋在应天收到胡惟庸呈上的刘伯温遗物,却不见有兵书。
只见是寓言故事《郁离子》,就随手丢在一旁。类似的这种破烂故事,叫花子从小听过无数,有什么稀奇的?这酸爽老迂腐,是真的被吓破胆了。
他接着就拆看刘伯温的遗留给自己的信,大意是说:臣熟知兵法奇门之术等,是为圣上打江山,如今大明江山万里,天下太平,已经再用不着了。又惟恐此兵书在后世落入奸佞之手,倒不如毁掉以绝后患。
而那部《郁离子》则是臣的手本原稿,特此敬奉皇帝,无聊时候翻翻,作个念想。
这本来是刘伯温的一番苦心,以使能“对上能交待,于己能安心!”
若朱元璋真的还能念君臣一场,还有真情在,必会常翻看《郁离子》。这样,也就不难发现其中夹藏的《百战奇谋》。
自己死了,也算遇到了一个讲点良心的皇帝,也不枉辅佐一场,不枉来世上一场。
若不然,就让它留待有缘人,或永不见天日。
刘伯温的这点小心思,最后又如何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