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思维和惯性习惯是两码事,一个是想法一个是行动。都从根深蒂固日积月累形成,每个人都必定有个固定惯性思维逻辑,只是性质不同。当人不能平衡内在的自己,就容易被惯性逻辑推向极端。会被日常思考中以非黑即白的立场去僵持或被吞噬。
例如:一个人如果从小经历家暴就会非常缺乏安全感,会觉得所有人都有伤害自己的可能。不论在什么环境都觉得不安恐惧。旁观者角度:这个人思想有问题、太悲观了、太负能量了…(等)。
例如:一个人从小不乏关爱,物质精神上都富足。认知中感觉这个世界一切美好,所有人都会像家人般值得信任。可是友情中遭遇了背叛,于是就开始否定了全世界。旁观者角度:太愚蠢了、太片面了、太偏激了…(等)。
但不管旁观者如何去评价或评判定义,这个除了是旁观者个人自我主观之外,对改变和解决都没有任何意义和参考价值。对方需要的是引导和解决,不是评价和建议。负面的惯性逻辑无一例外都有个共通就是很难建立信任和稳定,所以会有了僵持对立抗拒。这个时候去劝对方或逼迫对方去面对,除了加倍的焦虑和反感外并无其它作用。如果想真正帮对方过渡,首先漫长的沟通和耐心是必备的。
可以把对方想象成一只流浪的小猫,小猫对着陌生的环境很害怕。给它食物非但不吃而且还炸毛,挥舞着锋利的小爪像随时要攻击。但你要明白,它的攻击并不是对你有敌意而是想保护自己。即便它身处的环境安全,但内心不安这个时候给它在多玩具零食也只会逃避或攻击。它的逃避并不是你做得不够好也不是它不领情,而是它内心不能自主的控制不住自己的装满了恐惧与不安。先别着急给它美好,先让它放松戒备让它意识到自己是安全的(前提)。其次让它意识,自己是被爱的被肯定的。先让它足够的独处,甚至是个独立的空间。
不管是对这个世界过度的悲观或想象得过度美好,悲观和美好并不冲突也不对立,但多了“过度”就该意识到自我要“过渡”了。别意外,生命中总会有不同的经历来唤醒你的内在去更新你更深层次的认知和觉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