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成长励志读书
「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太难了,但可以做到「不太在意」

「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太难了,但可以做到「不太在意」

作者: 霖小姐慢半拍 | 来源:发表于2019-05-09 14:20 被阅读0次
「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太难了,但可以做到「不太在意」

五一小长假的最后一天,我计划待在家对上一篇文章进行最后的修改,午餐时间,我素颜出门觅食,原本打算就近解决,结果因为一些原因,阴差阳错的去了商圈。

在那里晃悠的一个小时里,我感觉特别不自在,原因你可能猜到了:我今天没化妆,感觉每一个朝我迎面走来的人都在注意我的脸。

然而,「素颜」和「去哪里」有什么关系?显然没什么关系!那为什么它们会扯上关系?除了「在意别人的看法」,还有什么更合理的解释吗?

说到在意别人的看法,先问个问题:如果朋友出差回来带了特产,你被临时通知他要送特产到家里,你会立刻开始整理内务吗?:)

在正式进入今天文章的主题前,先分享一个我之前看到的有趣的实验:

加拿大艾伯塔大学心理学教授增田贵彦,向来自美国和日本的实验对象展示下图,要求他们判断站在中间那个人的情绪。(你也可以试着做做看)

「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太难了,但可以做到「不太在意」

根据对实验对象目光动向的追踪,结果表明:参与实验的日本人大多根据周围四个人的表情来判断中间人的情绪,来自美国的实验对象大多则只观察中间人的面部。

你是怎么做的呢?:)

(实验来源:论文《将颜色放在背景中:通过表情认识的文化差异》--增田贵彦,于2010年发表在美国心理学会(APA)的学术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中。)

导致东西方人这方面差异的原因,还得追溯到大约2500年前。

作为东亚社会的原型,早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严重依赖灌溉的农业社会,这种经济活动形态,要求社会成员之间必须和睦相处、紧密合作。

单打独斗的结果就是:生存受到威胁。没人会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因此,大家都紧密的团结在一起--为了赖以生存的经济活动。

而早期西方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建立在贸易、畜牧、狩猎等活动上,个体可以独立完成这些活动,对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度要求不高,后来的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更是加剧了西方人个人主义的发展速度。

早期东西方社会形态及经济基础的差异,导致了东亚人和西方人意识形态的差异:

东亚人更依赖群体、感知向外;西方人多为独立行动、不太考虑他人的意愿。

正是由于顾及他人、感知向外的意识特征,相对西方人来说,东亚人更在意别人的看法。

所以,我们「在意别人的看法」这件事,是有历史原因的,早期社会的生存环境,决定了当时的人们用「感知向外」的方式探寻周遭的变化,我们作为这样一个群体的后代,承袭了这种感知方式。

换句话说:「在意别人的看法」是刻进我们基因里的。

想要改变这种与身俱来的感知方式并不容易,但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进行引导,让它不再对我们造成困扰。

那么,怎么引导呢?

前面说过,我们的感知是向外的,意味着:我们对周围人和环境的变化感知更敏锐,要削弱对它们的敏感程度,还得从「群体」和「环境」两方面入手。

先来看关于群体的脱敏方法。

稀释群体

「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太难了,但可以做到「不太在意」

如图所示,如果我们的注意力长期放在主要群体和次要群体中,并且这两个群体是固定的话,会带来什么问题呢?

我们对这两个固定群体的关注度就会比较高,这种情况下,群体里发出不同的声音,就更容易被我们察觉到。

这时候需要削弱我们放在两个固定群体里的注意力,有效的做法是:稀释群体。

具体怎么做呢?

我们可以主动把自己放进更多的群体里,像上图里下半部分表示的那样。

把自己放进更多群体最直接的做法就是:

培养更多兴趣

挖掘更多技能

接触更多人

我刚入社会那几年,生活两点一线,每天接触最多的就两个群体:同事、家人。

后来,因为爱上跑步,加入了夜跑群,和大家讨论科学的跑步方法、学习制定健康的饮食方案、相约完成线上接力赛、互相加油打气。

再后来,爱上了阅读和写作,先是在平台持续耕耘的过程中,吸引了一些喜欢看书和认可我观点的人,后来在参加写作课的时候,又进入了学习写作、提高写作技能的圈子。

在这个过程中,新群体并不会一成不变,随着兴趣、技能、人群的变化,新群体会增加或者减少,无妨。

重要的是:因为随机生成的新群体出现,以前固定的两个群体变成了我们的一部分,它们被稀释了,此时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关注度被分配给了更多的群体,我们会比以前更少在意原先的固定群体了,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身处这些新旧组合的群体里,你会在某个群体里听到别人对你的质疑,但一定会在另一个群体里收到别人向你求助的信息,这是一个很好的平衡。

再来,关于环境的脱敏方法。

稀释环境

「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太难了,但可以做到「不太在意」

一生中,常规模式下,我们不太可能频繁的更换生活环境,但一定会有进入临时环境的机会。

主动进入临时环境的机会:旅行、交换生等;

被动进入临时环境的机会:出差、转学、工作调动、劳务派遣等。

(主被动因人而异。)

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进入临时环境,我们都应该好好利用这些机会。

为什么这么说呢?

就像上图表示的那样,通过进入临时环境,我们与陌生人达成暂时合作的关系,环境的稀释,让我们接触到不同的语言、文化、言行举止、也会遇到一些事、产生新的感受和想法。

经过循环「进入合作」—「离开合作」模式,我们会变得比以前更容易接纳「不同」了,当再次回到熟悉的生活环境中,也就更容易接纳主环境中群体对我们不同的看法了。

「完全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很难,但我们可以通过稀释群体和环境,避免「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

希望我们都能把自己放在更多的群体中、好好利用进入临时环境的机会、忽略那些不重要的人对我们的看法。

相关文章

  • 「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太难了,但可以做到「不太在意」

    五一小长假的最后一天,我计划待在家对上一篇文章进行最后的修改,午餐时间,我素颜出门觅食,原本打算就近解决,结果因为...

  • 说说“权威期待的力量”

    到底应不应该在意别人的看法?如果不在意的话,就接受不到别人的反馈;如果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那自己又会太受影响而畏首...

  • 不要玻璃心

    每次都觉得做好自己就行,但是我又做不到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努力把心沉下来,努力做到不在意别人的话,努力让自己渐渐的看...

  • 每日一句话

    活出自己,不在意别人看法。

  • 2018-03-09

    不在意别人的看法 个性 魅力 气质

  • 不在意别人的看法

    上周和巫娜老师连线,她说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是的,我穿衣等都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在意可以,不要超过一个度了。 最近在学...

  • 努力做一个心大的人吧

    人真的能完全不在意别人的想法吗? 我天性敏感,这两年好多了,但是还是会很在意别的看法。不需要太在意别人...

  • 太在意别人看法?

    我真的受不了自己的这个毛病,太在意别人看法,真的好痛苦。 上课迟到从来都是走后门进,如果后门有声音...

  • 不必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你有太在意别人的看法的时候吗?不知道你是否有太在意别人的看法的时候,我是有太在意别人的看法的时候的。 1. 高一,...

  • 《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中原焦点团队 和文化心理-好妈妈成长团 王建花原创分享第877天第959篇 咨询挑战本周7次,总1159次 【咨询...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太难了,但可以做到「不太在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iew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