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十天,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终于读完了,看着厚厚的书籍变成了薄薄的一本读书笔记,心里面有欣慰也有激动,不过,当激动的潮水退却,又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
李世民说过“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徵殁,朕失一鉴矣!”可以这样说,于老师的《教海漫记》也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出自己哪个地方做的好,哪个地方还有些不足,需要补充改正。现就在阅读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罗列一二,以自勉:
首先,自感艺术味的缺乏。于老师除了文章写的好,艺术方面,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不仅如此,还爱京剧,会针灸,可以说是一位全能型的人才。因此,于老师的课妙趣横生,于老师的人格魅力在孩子眼里也得到了提升。而本人呢,五音不全,手笨脑子也健忘,好在和于老师一样,知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得文气些是“不动笔墨不读书”,喜欢有事没事写上几句,虽然不能和于老师相提并论。
其次,学会了做听课记录的新方法。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学校每个学期都让写听课记录,当时并不是真听课,而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我们都是抄抄别人的教案了事。后来,为了讲优质课的需要,倒真在电脑上认认真真地看了不少,于永正、贾志敏、薛法根、窦桂梅等语文名家的名字耳熟能详,并且,记笔记的时候,他们讲课的细节都一一记录下来,半年下来,受益匪浅。看了于老师的《教海漫记》,我又习得了新方法,那就是记录巧的构思,振聋发聩的言语或者新颖有效的导入,或者直接思考:如果是我,我会怎么上?
第三,作文课怎样做到游刃有余?这一直是我头疼的问题。看完于老师的《教海漫记》,我似乎看到了一位胸有成竹的老师在作文的课堂上循循善诱,那一把丢失了的双人伞,那一盆在教研室主任处讨得的花卉,那一次次带学生的出游,即使是来了一位新同学,于老师也不放过,他敏锐地洞察到了每一次的作文契机,并把它们有效地传导给孩子。
……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来寻找光明。既然选择了前方,就不顾风雨兼程。好的书籍犹如一面双面镜,一方面:它可以验证自己某些做法是明智的,能和专家们并肩而行,实在是最大的荣幸;另一方面,它又可以照出自己的不足,知耻而后勇,习得先进的方法与思想,使自己更加成熟优秀!
《教海漫记》是一本好书,更是一面好的镜子,它使生活更加美好,这样的镜子,我们不妨多照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