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的闺蜜聚会,胖胖一脸愁云的来了,大家都关心的问她发生了什么问题,胖胖叹了口气说是和亲妈吵架了。事情的起因很简单,就是胖胖肩膀疼,她问妈妈能不能帮她捏捏肩,妈妈正玩手机呢,就没好气的说胖胖每天都是事儿,不是这里不舒服就是那里难受的。胖胖很生气,就反驳说不捏就不捏,怎么能说我是个“事儿妈”呢?可反过来她妈妈却生气了,说胖胖脾气大,说两句就生气,还和家长顶嘴,不孝顺。
其实这样的事情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我们眼中的胖胖是听开朗的大器的,胖胖妈也很慈祥亲切。可是胖胖总是和自己的妈妈吵架,而且经常是一些小事,胖胖妈生气时候说的话确实很难听,有时候我们旁人听了都觉得句句诛心。作为外人,我们只能安慰胖胖,这是她一时的气话,可是这样的“气话”,却使得胖胖很崩溃。闺蜜们在与胖胖长谈时,她的最深感受是:“我知道她随口无心,有时候是关心我,但我觉得她不爱我。”
诚然,说家人不爱自己,或许有些偏激了,可沟通的时候确实需要更多良好的技巧,哪怕是最为亲近的家人。

相比于外国人,我们中国人比较含蓄务实,用行动表达永远都不是我们的弱项,可是恰恰在语言上不知道怎样去沟通和评价。
其实,在每天的沟通中,我们都在对周围人的好与坏做出评价。但我们的赞扬与责备客观真实吗?我们要如何提升这项能力呢?《赞扬与责备》一书中,作者将30年的研究成果凝聚于书中,揭示了赞扬与责备的机制是如何在亲子、夫妻、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之间运作的。
赞扬不仅能表达喜爱,还可能涉及利用与讽刺;责备不仅与不满有关,还可能隐含着歧视和推脱责任。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活动、需求和真实意图产生更深的理解,试着容忍他人的看法,客观评价身边的人,更好地与他人沟通。

一、能够真正理解他人的感受时,我们的表达才是生动的。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本性上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和尊重。”可见,对于赞美的期待是人的本能,无论是卑微的市井之徒还是尊贵的帝王将相;听到赞美之后满心欢喜,并且会对赞美自己的人心生好感,这也是人的本能。
“炫夫狂魔”蔡少芬一提及老公张晋,她都是满屏的夸赞,毫不吝啬对丈夫的赞美之情。当她问到为什么总这样做时候,她回答说:“我是一个很爱表达的小女子,要把好感情给大家看。经营一段婚姻,如同对待小孩子一样,你要让他好,夸他就对了,能夸就夸。”
由此可见,幸福的婚姻往往需要“甜言蜜语”,只有彼此多点赞美、肯定,就能保持婚姻幸福长久。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赞美都是出于真心,也并非所有的赞美都是纯粹的赞美,正如鲜花背后常常隐藏着陷阱一般,有的赞美目的并不单纯,而是别有企图。就好像那只从乌鸦嘴里骗取肉吃的狐狸,正是抓住了乌鸦爱听赞美之言的特点,只是说了几句好话,便轻而易举地获得了一顿“免费的午餐”。
有效的赞美必然是发自内心的,是出自真情实感的。就好像英国谚语说:“想要知道别人的鞋子是不是合脚,就穿上他的鞋子走一英里。”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这样,你的赞美或是沟通,都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临走时贾府送了很多东西,平儿和她一一交代。
刘姥姥千恩万谢,平儿笑道:“休说外话,咱们都是自己人,我才这样。你放心收了罢,我还和你要东西呢,到年下,你只把你们晒的那个灰条菜干子和豇豆,扁豆,茄子,葫芦条儿各样干菜带些来,我们这里上上下下都爱吃……”
短短一段话,就透出平儿高情商的善良:看似和刘姥姥要东西,其实不过是为了给刘姥姥减轻心理负担,让她接受得心安理得一些。
平儿的这种能力,放到现在的语境之中就是所谓共情力。当你对你要表达的对象表现出共情力时,你可以用更有创造性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能够真正理解他人的感受时,我们的表达才是生动的。
二、责备的目的是要给出建设性的意见,而不是抓着对方的毛病不放。
人与人之间相处,难免会出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有时候少不了去批评别人,但批评是一门艺术,批评如果不恰当的话,很容易让别人仇恨、记恨,引起别人的逆反心理。伟大的心理学家席勒说过:“我们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同样我们也非常害怕别人对自己的指责。”
责备的主要目的是要对方改正错误,而不在于责备本身。所以,在我们在责备别人的时候,要多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把握火候,不要过度。

唐代名相魏征以直言善谏闻名于世,而他在批评唐太宗时也很善用含蓄的方法。一次,有人送给唐太宗一只鸽子,唐太宗很高兴,就托在手臂上逗着玩。见魏征进来,怕他看见,赶紧揣到怀里。其实,魏征早已看见了,只是故意不言明,奏事时有意慢条斯理,拖延时间。结果等魏征走了,鸽子也闷死在唐太宗怀里。这里,魏征就是用含蓄的方式批评了唐太宗“玩物丧志”的行为。
而在我们周围,有很多人指责别人时候,语言极其严厉,甚至贬损别人。不但收不到好的结果,还会适得其反。就像我开头提到的胖胖的妈妈。面对居高临下的批评和指责,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辩解和反驳,批评的方法不对,别人甚至会记恨你。
人都喜欢听好话,在批评之前,先赞美对方做的好的地方,然后,以询问的方式做引导,让对方认识到错误,以建议的方式说出批评,最后,再给予对方鼓励和期望。在想要指责别人之前,必须明确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帮助别人,而不应该是居高临下,颐指气使。当出现问题,我们必须记得,责备的目的是要给出建设性的意见,而不是抓着对方的毛病不放。
《赞美与责备》乍看之下是在探讨社交沟通问题,其实也涉猎了原生家庭、青春期叛逆、校园霸凌、网络暴力、职场拉踩、性别歧视等深刻问题,值得每个人深思和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