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曾国藩14岁到22岁,6次未考取秀才,第7次才中秀才。第6次的文章被当作反面教材公布出来,理由是文理不通,这对读书人来说,伤害性和侮辱性极强;
2.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17次才中秀才;考取秀才之前,一家人都被同乡的人嘲笑;
3.在这种情况下,换做其他人,早就放弃了。同一时期,比曾国藩小2岁,发动太平天过运动的洪秀全参加了4次科举考试未考中就放弃了;
4.古时候的秀才至少相当于现在的重点本科,曾国藩相当于参加了7次高考,才考上重点本科。在我们周围,很少有人参加了7次高考,能做到这种程度的人,拥有极强的忍耐力和抗压能力。换做是我的话,估计第3次还不中就会放弃。
5.这段经历,对曾国藩非常宝贵,他身上的那种坚强和韧性就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
6.认准一个目标后,就要有不达目标不罢休的气势,不能被外界的嘲笑而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影响自己的行动。
7.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首先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己的归宿在哪里。有了目标才能做好后面的事情,我的目标就是先赚2000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