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乡愁
——汉人老家是华夏儿女的精神故乡
作者:张钰琀
题记——
余光中曾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不然我真会魂飞魄散,被西潮淘空。”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从小,最耳熟能详的便是余光中先生的这首《乡愁》,即便好多年后离开家乡,想家的时候最先想起的便是这首《乡愁》。他21岁第一次离开旧大陆去岛屿,30岁第一次离开岛屿去美国求学。第一次离开,思念的是台湾,后来,思念的是祖国,再往后,变成对中国文化——汉魂唐魄的无限眷恋。
“人往往是在离开了自己生活的土地之后,反而对故乡有更深刻的认识,”余光中说,“在台湾,我们还大陆和台湾,可到了美国就不管了,都是一个中国。”凡华人所在之处,思念祖国的情愫总是共通的。
乡愁,是中国人对故土山水人文的悠长眷恋。习总书记的曾提出:“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记住乡愁,是一种记忆,一种经久不衰的情愫,历久弥新的期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道出了今天无数人的同感。没有乡愁的土地是苍白的,没有乡愁的国度是缺少根基的,一个失落了乡愁的人,一定会失魂落魄无家可归。记住乡愁”蕴含的深意是要提醒我们记住我们的“根”。
中华民族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而汉族是一个恋家的民族,“鸟飞反故乡,狐死必首丘”,从呱呱坠地到落叶归根,不论走多远,我们的灵魂总是牵在家的手里。我是谁?我来自哪来?要往哪去?哲学三大问题困惑着代代世人,也不断推动着我们对家、对起源的追寻。那么,汉人的老家又在哪里?我们为什么叫汉族?让我们一起敲开了汉人老家的大门。在秦岭巴山,一带汉水流淌着千古文明,这里就是汉人老家。汉山、汉水、汉基业,汉族、汉语、汉文化,一脉相承,汉人老家是华夏儿女的精神故乡。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国外学者将研究中国的学科称为“汉学”,汉族的名称来源于一个伟大的王朝――汉朝。汉朝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立国纲、开盛世”的伟大地位,这是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无法企及和比拟的!因为中国之所以为中国,她的疆域、她的文化,主要是在汉朝400多年的历史中所凝结和奠定的。此前的秦朝虽统一了中国但享国仅15年,未能将其固化,而且疆域远小于汉朝。此后最令国人自豪的唐朝虽堪称盛世,但并未伟大到“重铸国纲”的程度。
汉中作为大汉王朝的发祥地,她为每一个汉族人,无论是世居本乡本土的当地人,还是传说中从大槐树下走出的移民,也无论是来自中原的客家人,还是入籍海外的游子,都深深地植入了一个文化基因,她成为这个星球上人口最多民族的名称源头,她穿越时代的文化认同,让13亿人在两千多年后依然自豪地自称为“汉人”。
因此,汉中是汉族人的文化故乡和情感家园。我国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说过:“我是汉族,我说汉语,我写汉字,是因为我们有着一个伟大的王朝——汉朝,汉中是汉朝历史重镇,这样的地方不来非常遗憾了,因此我提一个建议,让全体中国人把汉中当作自己的老家,每次到汉中就当作回一次老家”。的确,汉中作为“汉人老家”,汉族人理应关注汉中,中国理应关注汉中,世界也应关注中国汉中。
汉人老家景区在建设中既深入挖掘汉文化和历史遗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更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不断坚定文化自信。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之有祖,亦犹是焉。”连根养根,方能根深叶茂。汉水汉字汉语汉族汉文化汉基业一脉相承,同根同源中华魂,隔山隔水血脉连,汉人老家是华夏儿女的精神故乡。汉人老家的中国年味,要从灰墙黛瓦的汉风景点说起,火红的灯笼,恢弘的宫殿,汉白玉桥下的清水潺潺,琳琅满目的精美展品,惟妙惟肖的人物雕像,方寸间都蕴含着各种关于汉文化的故事,汉人老家汉商联盟呼吁全球华人,回汉人老家,开启寻根之旅,传承千年祖训,寻找传统文化基因,乐享汉风大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