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长大了,奶奶、姥姥、伯伯、姨妈们给他的压岁钱,再也不给他妈妈保管了,他说自己可以保管。
也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以前那个对钱毫无概念的儿子,后来对红红绿绿的钞票开始在意,也许是因为感受到了钱的魅力,只要有了它就能换取自己的需求,比如肯德基的一份牛排或者比萨,比如某一天忽然发现他换了手机或平板电脑,比如无意间说漏了嘴,曾经带朋友出游......哪一个不需要花钱呢?
也许是因为有些开销不方便向大人张嘴,钱还是放在自己手头用着方便,哪怕每次向老妈打报告都能如愿。因此,与其说孩子对钱在意了,倒不如说是他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小算盘和小隐私。
还记得在他很小的时候给长辈们拜年收到红包,第一时间扔给妈妈就跑去玩了,那时的他只在意玩具,眼前再多的红红绿绿对他没有丝毫的诱惑力。
读初中后,我们平常会给孩子兜里揣上五块钱,只是以备不时之需。可孩子每次只收两块,他觉得拿那么多钱没用,反而还得操心丢失。这么大个孩子了,对钱却毫无概念,我们有时想,这孩子是不是缺心眼啊!可分享给身边的家长时,无一不流露出羡慕的神色。个个吐槽自家孩子的零花钱从来只嫌少,不嫌多。
而因为压岁钱的管理权归属问题,好像始终都是扯不完的皮。
一种观点认为,孩子太小缺乏自制力,手里掌握大量的现金对成长不利。持此观点的家长其实还有个不便言说的理由,那就是交换原理。除非是奶奶和姥姥给的压岁钱不需要礼尚往来,其他诸如伯母、姨妈给的红包,哪一家不得等额给到那些侄子或外甥手里?但这话没法讲给孩子听,所以只能说:“乖,让妈妈给你保管,需要买学习用品时再给你。”
到底是专款专用了,还是被挪作他用?这个帐算不清的。即便被挪作他用,好像也从来没亏过孩子,只要理由正当,予取予求。
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家长要为孩子做诚实守信的表率,不可敷衍或欺骗孩子。压岁钱给了孩子,那就是孩子的个人财产。家长可以帮助或监督孩子从小学习保管财物和计划开支,但不能大包大揽,而且托管后从此再无下文,而孩子下一年的压岁钱还会被如法炮制,洗劫一空。
持此观点的者以《曾子杀猪》引经据典。
曾子的妻子为了哄儿子不哭不闹,诳孩子说回家给你杀猪吃。曾子知道后,回家就把家猪给杀了。其妻阻拦:“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遂烹彘也。
啥意思呢?曾妻说,我哄孩子呢,你怎么能当真呢?说杀猪就杀猪?
曾子说,孩子太小,不能这样跟他们开玩笑。他们还不懂事,时时会以父母为学习的榜样,听你教诲。现在你骗他,就等于是在教会他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自己的母亲,这本就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于是把猪煮吃了。
当孩子有一天不声不响拒绝父母保管压岁钱的时候,你要醒悟了,他已经不再相信你。如果此时还想跟他争辩个是非曲直,那就真的执迷不悟了。孩子只是给了我们面子而已,其实已经忍了很久,做家长的就不必自取其辱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