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七·四五】
诗文集之名,始东京。《隋经籍志》曰:“集之名,东京所创。”盖指班史某人文几篇,某人诗几篇而言。后人集之,非自为集也。齐、梁间始有自为集者:王筠以一官为一集,江淹自名前后集,是也。有一人之集,止一题者:《阮步兵集》五言八十篇,四言十三篇,题皆曰《咏怀》;应休琏诗八卷,总名曰《百一诗》,是也。亦有一集止为一事者:梁元帝为《燕歌行》,群臣和之,为《燕歌行集》;唐睿宗时,李适送司马承祯《还山诗》,朝士和者三百余人,徐彦伯编而序之,号《白云记》,是也。有一集止一体者:崔道融《唐诗》二卷,皆四言,是也。有数人唱和而成集者:之元、白《因继集》,皮、陆之《松陵集》,温飞卿之《汉上题襟集》,是也。
东京,本指东汉时期的都城洛阳,而在本条诗话中,代指东汉。《隋书·经籍志四》:“别集之名,盖汉东京之所创也。”清·《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八别集类叙称:“集始于东汉。”
《隋经籍志》,实为《隋书·经籍志》,是《隋书》中记载图书目录的部分,共四卷(卷32至卷35),是唐魏徵等撰目录。它是继《汉书·艺文志》后,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第二部史志目录。此《志》原是唐贞观年间《五代史志》的原稿,后并入《隋书》,根据《隋大业正御书目》作为底本,并参考王俭《七志》、阮孝绪《七录》分类体系而成。利用隋代一万四千四百六十六部,合八万九千六百六十六卷遗书,与《隋大业正御书目》核对,删去重复,按经、史、子、集四部四十类著录。既反映隋朝一代藏书,又记载六朝时代图书变动情况,并最终确立了四分法在目录学中的地位,也是现存最古的四分法目录书。值得注意的是,《隋志》是经史子集四部后附入道佛二家,所以也不是完全的四分法,确切说应该算是六分之法。
《隋书·经籍志四》:“别集之名,盖汉东京之所创也。自灵均已降,属文之士众矣,然其志尚不同,风流殊别。后之君子,欲观其体势,而见其心灵,故别聚焉,名为之集。”
班史,即《汉书》。因《汉书》为班固所作,故称。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班史立纪,违经失实。”宋·周煇《清波别志》卷下:“班史多用古字,以西汉去古未远也,东汉书则皆不用。”
齐、梁,中国南朝时期齐、梁两个王朝的合称。晋恭帝元熙二年(420),东晋北府兵将领刘裕废恭帝自立,国号宋,史称刘宋,以别于唐宋之赵宋。从此,中国的南方进入南朝时期。南朝先后有宋、齐、梁、陈四个朝代更替,每个朝代都很短暂,各存在了几十年。齐、梁两朝定都建康(今南京)。齐朝历七帝、时23年,梁朝历四帝,时55年。两朝帝皆萧氏子孙,死后归葬故里丹阳。
王筠(?—550),字元礼,一字德柔,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市)人。南朝梁大臣,侍中王僧虔之孙。曾任昭明太子萧统的属官。梁武帝中大通三年 (531),萧统去世后,出任临海太守。还京后,历任秘书监、太府卿、度支尚书、太子詹事。大宝元年(550),侯景之乱时,坠井而亡。
一官一集。一种文集编排的体例,即王筠确定的以仕历为断限,按任官顺序编定系列文集的体例,即“一官一集”体。这里的“一官”不是指一位具体官员,而是指一个官位职衔。依此编成的8部文集,包括《洗马》、《中书》、《中庶子》、《吏部》、《左佐》、《临海》、《太府》各10卷,及《尚书》30卷。其意义是突破以文体类型为撰集标准的作法,在“一官一集换头衔”的架构下,以任官的时空线索编集作品,在一集之中及各集之间建构起作家的创作编年史,使文集成为一生居官为文之迹的记录,这是文集体例史的创新,也是王筠对文学史的一大贡献。
江淹(444—505),字文通,宋州济阳考城人。南朝政治家、文学家,历仕宋、齐、梁三朝。六岁能诗,十三岁丧父。家境贫穷,好学不倦。二十岁左右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其政治生涯。宋泰始四年(468),被任命为巴陵王国左常侍。升明元年(477),齐高帝闻其才,召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齐建元(479)初,改任骠骑豫章王记室,兼东武县令,参与草拟诏书册令,并撰写国史。延兴(494)初,为御史中丞,先后弹劾中书令谢朏等人。中兴元年(501),迁任吏部尚书。梁天监元年(502),任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封为临沮县开国伯。不久又改封为醴陵侯。天监四年(505)去世,终年六十二岁,梁武帝为他穿素服致哀,赠钱三万、布五十匹。谥“宪伯”。
江淹自名前后集。江淹的作品,据《自序传》说有十卷,这是江淹在齐代时的记录。据《梁书·江淹传》的记载,“凡所著述百余篇,自撰为前后集”,可知他后来又有新的作品,自己辑录为前后两集。由此或可推知,江淹辑其在宋、齐时期作品为前集,在梁之后作品为后集。《隋书·经籍志》记载:“《江淹集》九卷,《江淹后集》十卷。”《旧唐书》记载是“《江淹前集》十卷,《江淹后集》十卷”。唐朝之后,大多记载为十卷。明人胡之骥著有《江文通集汇注》。据《梁书》本传,他还著有《齐史·十志》,今佚。江淹在仕途显达之后,诗文作品水平不如从前,留下“江郎才尽”之说,惟清人姚鼐在《惜抱轩笔记》中有中肯评述:“江诗之佳,实在宋、齐之间,仕官未盛之时。及名位益登,尘务经心,清思旋乏,岂才尽之过哉?”
《阮步兵集》,阮籍诗文集。一卷。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阮籍是“正始文学”的代表,主要文学成就是诗歌,代表作是五言《咏怀诗》82首。其中有些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有些诗表现了诗人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远祸的思想面貌;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了对时政的抨击或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还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应休琏,即应璩(190—252),字休琏。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人。应玚之弟。三国时曹魏文学家。博学好作文,善于书记。文帝、明帝时,历官散骑常侍。曹芳即位,迁侍中、大将军长史。当时大将军曹爽擅权,举措失当,应璩曾作《百一诗》讽劝。应璩原有集10卷,已散佚。明代张溥辑其诗、文共10余篇,与应玚作品合为《应德琏、应休琏集》,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百一诗,音bǎi yī shī,诗篇名。为三国时曹魏文学家应璩讥切时事之作。题名“百一诗”,有三说:1、原诗可能有一百零一篇。2、诗是五言二十句,正好一百字。3、指百虑一失的意思。参阅《文选·应璩〈百一诗〉》唐李善注。亦省作“百一”。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若乃应璩《百一》,独立不惧,辞谲义贞,亦魏之遗直也。”
梁元帝,指萧绎(508―555),字世诚,小名七符,号金楼子,南兰陵郡兰陵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南朝梁第四位皇帝(552年―554年在位),梁武帝萧衍第七子。聪明特达,才艺兼美,酷爱文艺。天监十三年(514),册封湘东郡王,因病导致一眼失明。承圣元年(552),即位于江陵。承圣三年十二月(555),遭到西魏大将于谨、杨忠的猛烈进攻,兵败投降,被萧詧用土袋活活闷死。谥号为元,葬于颖陵,庙号世祖。著有《金楼子》。
《燕歌行》为乐府古题,其传统内容是抒写“时序迁换,行役不归,妇人怨旷无所诉也”(《乐府解题》)的思念和苦闷。后人亦多有创作。萧绎的《燕歌行》是他集中的佳作之一。萧绎这首诗正是沿袭这一传统题材,细致刻画了一北国少妇缠绵的闺思。
附:南朝·梁元帝《燕歌行》:燕赵佳人本自多,辽东少妇学春歌。黄龙戍北花如锦,玄菟城前月似蛾。如何此时别夫婿,金羁翠眊往交河。还闻入汉去燕营,怨妾愁心百恨生。漫漫悠悠天未晓,遥遥夜夜听寒更。自从异县同心别,偏恨同时成异节。横波满脸万行啼,翠眉暂敛千重结。并海连天合不开,那堪春日上春台?乍见远舟如落叶,复看遥舸似行杯。沙汀夜鹤啸羁雌,妾心无趣坐伤离。翻嗟汉使音尘断,空伤贱妾燕南垂
《燕歌行集》,诗歌集。特点是因“梁元帝为《燕歌行》,群臣和之,为《燕歌行集》”(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七》)。清·冯班《钝吟杂录·论歌行与叶祖德》:“晋、宋时所奏乐府,多是汉时歌谣,其名有《放歌行》、《艳歌行》之属,又有单题某歌、某行,则歌行者,乐府之名也。魏文帝作《燕歌行》,以七字断句,七言歌行之滥觞也。沿至于梁元帝,有《燕歌行集》,其书不传,今可见者,犹有三数篇。”
唐睿宗,即李旦(662—716),曾用名李旭轮、李轮、武轮。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第五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则天第四子,唐中宗李显同母弟。龙朔二年(662)生于长安。谦恭好学,精通书法,历封殷王、冀王、相王、豫王,领洛州牧。嗣圣元年(684),登基即位后,皇太后武则天垂帘听政。天授元年(690)武周建立,李旦被降为皇嗣,改姓为武,称“武轮”。圣历二年(699),复封为相王,囚禁于宫中。后参与神龙政变,实现大唐光复。景云元年(710),因唐隆政变而再次成为皇帝,期间宠信太平公主等人干政。先天元年(712),禅位于皇太子李隆基,称太上皇,把持朝廷大政。李旦前后两次登基,一共在位八年(684年—690年,710年—712年),真正掌权两年。开元四年(716)病逝,享年五十五岁,谥号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庙号睿宗,葬于桥陵。
李适(生卒年不详),字子至,京兆万年人(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隋唐均设京兆尹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万年等20余县)。举进士,再调猗氏尉。武后修《三教珠英》书,主管此事的李峤、张昌宗为了使“子思”与“孟子”并提,专门召集了一批同意此观点的学者参与编撰,于是,李适与王无竞、尹元凯、富嘉谟、宋之问、沈佺期、阎朝隐、刘允济等人入选。这批学者后世称“思孟学派”。书成,迁户部员外郎。景龙初,又擢修文馆学士。景龙中,为中书舍人。睿宗时,待诏宣光阁,再选工部侍郎。卒,年四十九,赠贝州刺史。尝梦与人论大衍数,寤而曰:“吾寿尽此乎!”敕其子曰:“霸陵原西视京师,吾乐之,可营墓,树十松焉。”及未病时,衣冠往,寝石榻上,置所撰《九经要句》及素琴于前,士人们都赞叹其豁达。
司马承祯(639—735),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唐朝道士,曹魏太常司马馗后代,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少时笃学好道,无心做官。拜师嵩山道士潘师正,学习上清经法、符箓、导引、服饵等道术,隐居天台山玉霄峰。个人文学修养极深,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开元二十三年(735),羽化于济源王屋山阳台宫,时年九十六岁,追赠银青光禄大夫,追赠正一先生。
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司马承祯被召入宫中,询问阴阳术数与理国之事,他回答阴阳术数为“异端”,理国应当以“无为”为本。颇合帝意,赐以宝琴及霞纹帔。及还,李适赠诗,序其高尚之致,其词甚美,当时朝廷之士,无不属和,凡三百余人。徐彦伯编而叙之,谓之《白云记》,颇传于代。
徐彦伯(?—714年),名洪,以字行,兖州瑕丘人。七岁能为文,对策高第。调永寿尉,蒲州司兵参军。时司户韦暠善判,司士李亘工书,而彦伯属辞,称河东三绝。屡迁给事中,预修《三教珠英》。由宗正卿出为齐州刺史,移蒲州,擢修文馆学士、工部侍郎,历太子宾客卒。徐彦伯文章典缛,语言清丽沉凝,功力深厚;晚年好为强涩之体,颇为后进所效。题材上多闺愁思怨和应制侍宴之诗篇。有集二十卷。今编诗一卷(全唐诗上卷第七十六)。
崔道融(880前—907),自号东瓯散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唐代诗人。乾宁二年(895)前后,任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县令,早年曾游历陕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后入朝为右补阙,不久因避战乱入闽。僖宗乾符二年(875),于永嘉山斋集诗500首,辑为《申唐诗》3卷。另有《东浮集》9卷,当为入闽后所作。与司空图、方干为诗友。《全唐诗》录存其诗近八十首。
元、白,即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的并称。
《因寄集》,唐代白居易、元稹唱和诗集名。《因继集重序》:“去年,微之(指元稹)取予(白居易)《长庆集》中诗未对答者五十七首,追和之,合一百一十四首,寄来题为《因继集》卷之一。今年,予复以诗五十首寄去。微之不逾月,依韵尽和合一百首,又寄来,题云《因继集》卷之二。卷末批云:更拣好者寄来,盖示馀勇磨砺以须我耳。予不敢退舍,即日又收拾新作格律共五十首寄去,虽不得好,且以供命。夫文犹战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微之转战,迨兹三矣。……《因继集》卷且止于三,可也。”
皮、陆,晚唐诗人皮日休、陆龟蒙的并称。皮日休为苏州从事,陆龟蒙是苏州人,他们时相唱和,诗作数量很多,合编为《松陵集》,这是皮、陆并称的一个由来。皮日休(约838—约883),字袭美,一字逸少,汉族,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陆龟蒙(?—881),字鲁望,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长洲人。
《松陵集》,十卷,晚唐诗人皮日休与陆龟蒙互相酬唱的唱和诗集,以吴中地望而得名。这本唱和集记载了二人从咸通十年(869)到十二年(871)间创作的六百多首作品。从内容上看,这些唱和诗多围绕酒、茶、渔钓、赏花、玩石等琐物碎事以及闲情逸致展开,特别注意将日常生活中的器具、景物、人事作为诗歌创作的材料。在艺术技巧上,往往追求险怪,纤巧冷僻,甚至写有千余字的长篇,故常有拼凑对偶、以多为贵的弊病,一些诗评家甚至认为皮陆唱和是“以笔墨相娱乐”(赵执信《谈龙录》)。二人还有一些名为“吴体”的拗律,造语诘屈,用意也在于消闲遣闷。皮陆唱和是当时诗坛唱和风气盛行的产物,同时也是唐代继元白唱和后影响甚大的私人唱和集。
温飞卿,即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唐代诗人、词人。出身没落贵族家庭,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富有天赋,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或“温八吟”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得罪权贵,屡试不第,一生坎坷,终身潦倒。唐宣宗朝试宏辞,温庭筠代人作赋,因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唐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咸通十一年(870),温璋以京兆尹贬为振州司马,服毒自尽。温璋是温庭筠远亲。此前数年,道士鱼玄机以笞杀女童绿翘事,被温璋所杀。《唐才子传》载鱼玄机与温庭筠交游,有相寄篇什,如《冬夜寄温飞卿》《寄飞卿》等诗。是年后,温庭筠行实皆无考,故推测其是年离世。温庭筠精通音律,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更是刻意求精,注重文采和声情,成就在晚唐诸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被尊为“花间派”之鼻祖,对词的发展影响很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文笔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三人都排行十六,故合称“三十六体”。其诗今存三百多首,有清·顾嗣立重为校注的《温飞卿集笺注》。其词今存七十余首,收录于《花间集》《金荃词》等书中。
《汉上题襟集》,晚唐诗人唱和集。唐·段成式编。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段成式去官后闲居襄阳,曾出入山南东道节度使徐商幕府,与温庭筠、温庭皓、余知古、韦蟾、周繇等相互往还,唱和诗篇及往来简牍甚多,段成式遂将这些作品编为《汉上题襟集》,(见方南生编《段成式年谱》)。清·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凡例》曾提及此书,说:“闻楚江莫进士与先有藏本,数千里往借钞,则诡云‘顷游鄱阳湖失之矣’。迄今以为憾事。”可见此书在明末清初已不易得到。原书已佚。书的卷数,《新唐书·艺文志》、《唐诗纪事》及《郡斋读书志》记为10卷,《直斋书录解题》及《唐音戊签》记为3卷。《唐诗纪事》卷54“周繇”条记载了他为御史中丞时与段成式、韦蟾、温庭皓同游襄阳徐商幕府时,相互唱和酬赠的情况,如周繇有《看牡丹赠段成式》诗,段成式有《前看吝酒绝句赠繇》诗;段成式有《求人参》诗,周繇有《以人参遗成式》诗。这些诗应在《汉上题襟集》中,由此可见此书内容的一般情形。
(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