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内篇》是最典型的庄子思想,庄子形态,是一套独立的庄子体系,与儒家不同,和佛家无关。
而庄子,则是在世间的出世形态,是非常逍遥的,这种逍遥,不仅是肉身生命上的无所牵制,也是心灵,精神上的无所束缚,纯粹的自由。什么是自由?没有任何条件控制、干扰,心灵的纯净,就是自由。
而这个心灵要是超越的心灵,是通过有限生命而通达无限意义的生命超越。以无限的超生,拉开与世俗人视野的超视。最后达到庄子向往的人生境界“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
如何达到拉高生命境界,完成无限的超生呢?
当生命被琐事纷杂扰乱时,终会被世俗的浪潮所吞噬,你的眼光决定了你所关心的事,决定了你所看到的世界;而你看到的世界则直接影响了你的格局;你的格局,则会改变你所要做的事情;你所要做的事又关乎到你需要提前做的准备。
当你清楚自己走多远,走多久时,你就会知道是三餐而返还是三月聚粮;当你希望自己背负青天而图南时,你就不会局限于眼前的互窥互监,互妒互嫉。因为你知道,这些都是世俗之见。都不是什么固定的真理,只是偏颇的带有个人色彩的成见而已。
所以何必因世俗的评价而刻意迎合社会,要以自己的理想作为生命的方向,从而解脱心灵和思维的束缚,往更高层次上超拔。
有哪几层不同的人生境界?
第一层〈至人无己〉
首先培养自己一种令所有人喜爱亲近的品格——才全德不形。身体和心灵都是自然天成而摒除习气浸灌,恶念扰乱,无所亏毁的本原的自己。你的品格,你的处事,你的胸怀,都是平和且宽广的,没有什么可以真正污染你,没有什么可以打破你的自然,你就这样日复一日以喜悦充盈生命,不在外表上作过分追求,不以小聪明虚张声势,故作高深,而恬静于内心的波澜不惊。
当一个人的思想停留于偏颇的社会议论的时候,他的心灵是随着世俗之见而转的,他的夸耀与批评都没有固定的立场。当人们立场不同时,就容易产生是非的争辩,从而有纷繁俗世的纠葛。所以不必去分判,去比较,在真实的世界里不能用立场来限定道。否则不就是“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吗?“道”才会因此而亏。
而当你在德行上有所长进后,你会渐渐不看重世俗人们的眼光,也不再去执着于他们所陷溺的深渊。何为深渊?贪色、贪财、贪名利、嗔心、妄想、乱猜疑。当人们所处的圈子,或者说所处的社会大部分人以此为重时,随波逐流者多,有所为有所不为之士少。
钱赚多少才叫多?纵情驰骋于私欲中多久才算久?要多么位高权重才能算成功?每个人,答案都不同。当哀骀它真的在世间出现时,又有多少人愿意透过他的外在而了解他的德行修养呢?因为一般人只是在表浅的目光中看人,以自认为高明的审美,其实皆由往昔所沾染的诸多的纷繁世俗之见而视为自己的观点而已。
在庄子看来,皆是大谬之忘,忘记了真正的美丑、善恶、真理,忘的很不智慧。因此,我们要注重的是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当你注重德行长进的时候,深渊就离你远去了,此之谓“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
忘却俗世的执着,放空飘忽不定的情绪,这就是宋荣子所代表的「回到了自然人格的人本胸怀」,修行就是要回归,这也就是「至人无己」。
第二层〈神人无功〉
没有做伟大事的思维,不用要做特殊的人的思维束缚自己,因而不强加价值观到别人身上,尊重别人。顺着造化,不论高下尊卑,没有谁更重要,适得而机的做事,与这个世界以隸相尊,不冲撞、不偏激、不沾名、不找恶,做自己想做的,以无缝入有间,以无有入无间。
一草一木,一花一树,皆有生命,皆会呼吸,同在一片青天之下的动物亦有悲喜,亦知惜命。参天古树,人们只见其形,却不知其经历,千百年风霜化作一片绿荫,为路人遮阳,几时言说辛酸,表过功劳?地从洪荒至此,承载不可计数之重量,任人踩踏挖掘,毫无怨言,丝无怠慢,却不是为了彰显自己而存在。
这是自然之道,是生命之道,是大道之不彰。不因为伟大而去做,不为美名而束缚自己。“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不是为了表现自己让人们记住,不是有为之心的驱使。风穿竹林山海,横跨大江汪洋,与物相契而发出声响,却毫无留恋,永不贪着,转瞬即过,常年给人们送去清凉的慰藉却并无自身的情识交替。
此为空。身心无所住,无执着,随顺着生命,自然地存在着。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这也是自然之大道,来去随缘,悲喜无住,化育万物而不为己功。这也是列子御风而行所代表的身与物合一的自然人的境界,在心无挂碍的基础上做到身无拘束。看清现实层面的功绩美名皆为束缚,只是完成从生到死的自然转变,这也就是「神人无功」。
第三层〈圣人无名〉
不在世俗的认识范围之内有名,从生命的存在与必然的死亡来看待生活,破除生死之界限,破除生之快乐与死之恐惧,从而心无忧愁抑郁,后自然轻松地做自己要做的事情。当自己做好时,身边就会被改变。
因为你既非社会也非世俗,因为你不要求也不束缚,只是在纯粹生命上的无限发挥,亦可以成其大。
因为只是纯粹天真的生命,所以没有依赖,不依赖任何外在的对象,心中却早已通达了天地、自然、社会、人世的根本意义,在智慧上可以达到「道通为一」,在境界上又可以「与万物齐一」,这样心中洒脱澄净,行止逍遥,那他做的事情已与自然之道相通,在境界上与造化同游,那又有什么挂碍?最后达到利国利民利万物,而无人所知。这也就是「圣人无名」。
以上层层上比的三种境界,「至人」讨论的多半是最高境界的身心锻炼的问题;「神人」多半是存在于理想国度中拥有超凡本事的“与万物为一”“通天下一气”的自然人境界;而「圣人」则是较为全面的,行止上随顺阴阳风雨的自然律动而不为所动,却能与自然和谐共处又能利于国家人民。
此三者在某种层面上说,其实同指最高境界者,只是在不同角度不同角色时有针对性而已。而庄子之所以提出这些不同的境界,则是让人们看到天地间尚有更大者,更高者,已知鲲鹏何必再拘于鸠雀,已知晦朔又怎会再为朝菌,以这种境界的对比来扩开人们的心胸视野。
而若想最后达到从有限生命到无限的超越境界,终要在胸襟上下功夫,在智慧上学透彻,当心中境界达到对万事万物无所用其机心之时,那时的逍遥才是真切笃实的。再一层一层以最高境界者的价值目标来反观己心,才是落实的工夫。无限的精神超生,既要一步一步走,也可一念转变,以一颗当下即是的心灵,从内在的德行向外感通于天地自然,宇宙万物。
结语:
此篇是以庄子提出的三种不同的最高境界的角度来看人生更广阔的追求,从而扩开心胸,提升眼界。
原创来源:杜保瑞教授国学经典私塾硕博班
文:A1802吴青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