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不缺乏有知识的人,特别是教育产业化以后,人们的“学历”普遍提高,真正达到了大街上随便抓一把,十个人中有那么六七个都是大学生的地步。在所谓的象牙塔里,学术的帽子也有批发的趋势,时不时爆出哪所“名牌”又造假了,谁谁谁拿了“客来蹲”大学文凭云云。
刚才说的是城市,像深圳这些地方小学招聘,都是博士生来应聘。但乡村教育就是另一番景象,我就不止一次听老爸说老家那边又要大量招老师——城市不都内卷得几十上百人竞争一个岗位了吗?原因很简单,乡村教师流动过大,留不住人。
以前可不是这样的,记得我小时候,大专生都很稀罕,直到高中时才碰到从师专毕业的老师。小学是我堂哥教的,一个初中还没毕业的民办教师。三年级以后倒是有年轻的中师生教我们了,但教学主力,特别是学校领导还是一批老人把持,说实话,他们连普通话都说不利索。但没办法,中国总是讲究论资排辈,新人只有按部就班慢慢熬,老人当政仍然是事业单位的一个普遍现象。
离开老家在海南定居,生活的地方属于乡村农场。这里的教育水平可以对标我们那时的乡镇教育吧?妻子在中学里教英语,本科读于新加坡,算是留过洋的“高知”了。学校领导,骨干教师,还是我熟悉的旧时模样——老人居多,有的还用方言教学,男教师在校园里抽烟,班主任们教育孩子的方式,还是传统的棍棒体罚和辱骂威吓……妻子说,待这批老人完全退下去,换了“新鲜”的年轻血液,可能就好了吧?其实,现在看着过分的那批人走了,剩下的就完全纯洁了么?不可能嘛,长期在这种环境下与前辈们相处共事,不知不觉又沾染上他们的习气。要改变,难!
许多老师一旦拿到凭苦劳和手腕获得的职称后,就心安理得地寻个轻松的岗位,比如打印室啊,后勤啊什么的呆着,重的累的工作就交给那些年轻的,最好是临聘老师或实习生去做。说难听一点,就是混吃等死,不过是有了还算丰厚的薪资,比别人“吃”得好一点。
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怎么能称为“工程师”呢?他们只是按着图纸和说明书生产“知道分子”的包工头和监工而已。老师们倒是逍遥随性地混着,一年又一年,可每一年都对应着一届学生,关系着一批未来所谓栋梁之材的前途和命运。
智慧是把控生活的技巧,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但我所看到的“行为人师,德为世范”,已无关智慧,既没有健康生活的能力,也不想深耕知识背后的信息。现在所谓的“书呆子”倒是少了,但学校教育造就了不少浅薄而又骄傲的粉红青少。当他们走远一点,进入社会,不正是“道理都懂,就是不能好好生活”的那群人么?
所谓“道理”都是没有营养的鸡汤沉淀出来的效果,而“不能好好生活”,正是没有智慧的一种表现。现在,已不流行说“救救孩子”了,可是,我们的乡村教育,还会好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