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原创文字集简友广场
《知否知否》孙秀才那么横,古代秀才有多了不起?

《知否知否》孙秀才那么横,古代秀才有多了不起?

作者: a62995e55ca4 | 来源:发表于2019-01-17 20:15 被阅读270次

    01

    随着《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剧情的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追剧队伍。

    剧中明兰的伯父盛维是个大商人。盛维看中孙秀才有文化,便把长女淑兰嫁给了他。他给女儿置办了很多嫁妆。包括几百亩田地、店铺还有仆人。

    自从娶了淑兰,孙秀才母子一下子从温饱线挣扎直接发家致富了。

    而且婚后一两年孙秀才就纳了一二十个妾室,还成了青楼的VIP客户,并时常组织各种诗友聚会。

    孙秀才享受着盛家给他带来的前呼后拥的体面生活。非但没有感恩盛家的姻亲之谊,反而觉得自己是秀才优越感爆棚,母子俩对盛淑兰呼来喝去。

    孙秀才在盛淑兰面前如此“横”,不仅仅只是因为封建婚姻中男性本身的有利地位,更因为他是个秀才,而且还是一个十二岁就考上了的秀才。

    那么,在古代,秀才到底有多了不起呢?

    02

    一提秀才这个词,大家脑海里就会浮现穷秀才、酸秀才等标签。很多人都以为秀才就是中等文化水平。虽然各个朝代对秀才的定义略有差异,但不管哪个朝代,秀才都是出类拔萃的文化人。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说明秀才在百姓的眼中是斯文人。

    古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交通又不便。历史上如“开皇盛世”之类的国泰民安时期少之又少。

    即使是所谓的“盛世”,普通老百姓也只是能够吃饱饭而已,读书识字对于普通人家来说,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老百姓很知足,只要能够吃饱饭,他们就很感激上仓了。

    而农民最大的活动范围也就是周围的几个村,远一点的就是附近几个镇。认识的最牛的“大人物”也不过是十里八乡的大地主。

    村里能认识几百个字的人已经算是相当有文化的人了。对于他们来说,本县就是自己的全世界。所以过去樵夫以为皇帝用金扁担挑柴,绝不是一个笑话。

    我们看古装剧时,官府贴悬赏通缉令时往往会有一个小吏或者一个路人,一个字一个字地念给围观群众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因为古代大多数人都不识字,吃瓜群众们大只会看通缉令上的头像,所以得有个人念给大家听。

    03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文盲和半文盲依然占 70% 以上,这还是1949年民国教育已经推进几十年的情况下。古代社会,文盲率保守估计在80%以上。

    赶上情况倒霉一点的朝代,比如元朝,当家的蒙古人愣是看不上汉人的科举制。所以元朝这个公司从开业到破产的百年里,都没举行科举考试,文盲率就更高了。(这就告诉我们企业的寿命和员工的学历有很大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制定的《关于扫盲标准、扫盲班毕业考试等的暂行办法的通知》中规定: 在识字方面暂以能识到 500 字以上而未达到扫盲标准者为半文盲; 不识字或识字数在 500 字以下者为文盲。

    我们现在小学生五六年级语文要求识字数量是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要求2500个左右会写。

    所以,在古代,只要你能识几百个字,你的文化水平就已经打败了全国80%的人口了,更别说秀才了。

    古代参加县或者府一级考试通过的,成为秀才(相当于现在的全县市统考);秀才参加省一级(或者其他行政单位名称,各个朝代不一样)考试通过的,是举人,这场考试叫做“乡试”(相当于全省统考);所有举人参加全国考试,通过之后就是进士(相当于高考);进士考试的殿试第一名,才可以称为状元。秀才是古代科举制度金字塔的最低层功名。

    在古代士农工商各个行业,士排第一,最为尊贵。而秀才是士的基本资格,考中了秀才就进入了士的阶层,受到社会大众的尊重。

    明朝初期就规定,一个县十几万人可以考取秀才的名额才区区只有二十人。清朝后期每年约录取2万名秀才,全国约有40-50万考生考试。每年录取的秀才约占人口的1/15000。

    而进士每三年一次,大约产生三百人左右。多的时候如雍正八年录取406名,少的一次如乾隆五十四年录96名。据悉,2017年清华大学总共录取了3800名高考生。所以,你能想象进士有多难考了吧!

    由此可见,在古代,秀才的含金量其实是非常高的。

    04

    考上了秀才就可以拥有诸多的特权。比如见着官不下跪,参加县里的一些典礼,受审不用刑,免税、免徭役,还有不受刑、免于听审的法律特权等等。

    在古代社会里,能够考上秀才在地方上就已经是个人物了,因为在身份上他们已经与普通的“民”有了本质性差别。

    而孙秀才12岁就考上了秀才,这简直就是少年天才。而大名鼎鼎的曾国藩在21岁才考取秀才。

    所以,孙秀才常常把“有辱斯文”挂在嘴上。他说的斯文,指秀才是文化人或文人。古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文人高人一等。有辱斯文,是对文化人不尊敬,或者是欺负有文化人。

    参考数据:党的文献 2012 年第 5 期.孙东升.曾 珺.《20世纪50年代前期扫除文盲运动的方法和启示》

                            作者其它原创:

    《知否知否》盛纮一个六品官,家里竟养那么多人,北宋官员工资有多高?

    《知否知否》:古代妻妾地位差别多大?

    《知否知否》:古代嫡庶子女地位有何差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否知否》孙秀才那么横,古代秀才有多了不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isr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