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君掐指一算,从今天晚上开始,将会有数不尽的孝子贤夫在朋友圈等平台上,发布诸如“母亲节快乐”、“妈,你辛苦了”等撩拨人神经的语句。
没当爹之前,每年母亲节到来时我也会发这些毫无营养的鸡汤。但当我有了娃,陪着妻子坐了一次月子,又看着她的头发日益稀少,每天瞪着黑眼圈时,如果再看到这类语句,我可能会情绪失控:不是击掌夸赞,而是唾沫伺候。
1.很高的赞扬,常常居心不良。
初中学的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里有这么句话:“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有求于我也。”
邹忌生活的年代,人们喜欢以“貌”取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叫“颜控”。城北徐公是国内数一数二的美男子,其美貌不输现在的胡歌、吴亦凡等流量明星。
邹忌心里很清楚,自己没有徐公好看,但是却获得了妻、妾、客三种人的极高称赞——您比徐公美。因此,邹忌对齐王有了以上的总结。
这个故事很经典,它告诉我们:但凡是很高的赞扬,称赞方大多是从赞扬中占了便宜或者想要占便宜。
就像我们的母亲一样,前者,你可能觉得她们辛苦,但是你认为赞扬就足以抵偿这种辛苦;后者,你要把她们送上十字架,让她们因为“伟大”而继续牺牲,甚至殉道。
2.空泛的赞扬,往往招致反感。
五四青年节时,B站发布了夸赞青年人的视频《后浪》,结果在网上被许许多多的人吐槽和调侃。
而过两天人民日报发布的400字小短文《小学生在案板下学习一个月!网友:孩子,你努力的样子真美》却获得了无数读者的称赞和祝福。
这个对比给我们的一点启示:不管针对哪个群体,空泛的赞扬往往会招致反感。
对某个群体大肆表扬和夸赞,就是变相要求这个群体做出超过本职的付出。
比如你说:“青少年是非常懂礼貌的,是会给别人让座的,是会随地捡垃圾的,是无私的,高尚的。”
我想大多数脑子正常的青少年都想对你挥舞拳头:你要想表扬哪个人,就去表扬,不要用青少年集体来说事儿。
免得过两天某个青年就因为没有让座而被人骂到抑郁。
3.赞扬可以,但不要绑架和神化。
对一个群体进行道德绑架,其逻辑基础一般是这样的:
1.鼓励某种少要回报、甚至不要回报的付出。
2.将没有达到赞扬标准的那一部分人置于可能会被批评的境地。
3.一旦有人达到赞扬标准,猛烈地赞扬。
4.当更多人达到赞扬标准,则逐渐提高标准。
然后开始1234循环。
母亲这个群体很特殊,她们无法转行辞职,也无法提出提升待遇的要求。一味地空泛夸赞,就是在捧杀。
詹青云在奇葩说里有一句话:“我妈妈牺牲自己成就了我,是不是有天我也要牺牲自己去成就我的孩子,那么这样一代一代成就着,到底成就过谁呢?”
多少女孩在心里默想:"我不想长大后成为了妈妈,嫁给了爸爸,生下一个自己。"
片面的神化母亲,过分强调个人职能,不是赞扬,也不是侮辱,而是一种别有用心的剥削与压榨。
而最后的结果是,母亲在痛苦,孩子也在痛苦。
4.爱在心口要常开,赞美请具体。
即使是我们的父母,也需要子女关切的目光和温暖的问候。
在朋友圈对母亲空泛的夸奖,是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场作秀,顶多是给外人看的一个人设,其实并没有对父母做什么。有的父母甚至压根看不到。
母亲节时,夸人一定要夸具体点、实在点,不要只给人家戴高帽。因为前者更多的是表达我们真诚的感谢,而后者则偏向于贪婪地所求。
比如你夸老师:
前者:老师们辛苦了,常常改教案备课到深夜,关注班上同学的动态胜过自己,想着法子肯定优秀的同学,鼓励进步的同学,鞭策落后的同学,为整个班集体操碎了心,老师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Ta真是一个伟大的、受人爱戴的人。
后者:老师真伟大。
换位思考,如果你是老师,二者对比起来,分别会有什么感觉?
夸具体实在了,从一些事情中可以看出,Ta的确是做了很多暖人的事情,前因后果不差你手指多按几次键盘,更加能体现一种真情流露,这样的温暖才能感染更多的人。
夸空泛淡薄了,更像是一种客套和应付,甚至言不由衷,显得人情感匮乏,毫无诚意。
母亲节到了,具体实在地夸赞母亲,是承认她付出多、操心多、辛苦多,是为了让她感受到我们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但最有诚意地还是力所能及地为她多分担一点重任。
希望 X 女士永远不要被“母亲”这个标签所累,她应该开心的做自己,尽情的享受作为一个女性的爱与美,最后分点盈余来扮演我的母亲。节日快乐,妈!
您的一次随手点赞和转发,可以让天下母亲更多一份感动和温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