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有同课异构的说话,也就是同一个课题,用不同的方式去上,今天和朋友体验了一次同样的案例,不同的解读。
以下是发生在朋友班上的一件事情(朋友的语音转文字)——
今天在复习的时候,突然发现前面刚刚才讲了很多次的搭配问题,换个方式出现了,没有一个人会做。我就不明白了,然后我一个学生一个学生的问,做这个题的时候是怎么想的,结果呢,只有一个人去思考过,另外几个学生,就看了一遍题目,就说不会做,还有两个孩子就把题空在那里,完全没有去动。我又让这两个没有做的学生拿到我这里来做,结果他们一拿来就知道该怎么写,怎样去搭配。(因为我前面讲的时候说了,搭配问题是一眼看不出答案的,只有自己去把搭配的情况写下来才知道)[捂脸]
下面是我的修改与思考——
12.30随记—仅仅“态度”还是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
今天复习时发现前面才讲了多遍的搭配问题换个方式出现,竟没有一个人会做。我知道自己生气中带着一种倔强,因此不惜时间逐个追问“自己做题时思考了些什么?”他们的回答显示只有一人去仔细思考(该生刚好成绩挺好);另外几个学生,仅看一遍题目便说不会,学生承认自己没有思考(这部分学生成绩中等);还有一部分把题空着完全没做(这部分成绩较差)。后来,我不讲解,要求没做的学生单独来我身旁做,结果他们一拿来就知道该怎么写,且答案完全正确。
知识难度上,不管是我的判断,还是学生之后的答卷看,这些知识都是不难的,不难到每个人都会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似乎仅仅只是态度问题。但“态度”二字过于主观,主观到似乎成了学生故意而为之,我更愿意相信这题“做与不做”、“是否认真做”恰是学生对于学习自信心的体现:成绩好的同学相对来说更有自信,因此敢于开始;成绩差的同学相对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好,因此索性选择放弃。这么一想,我才真正意识到培养学生自信心,让他无论自己行与不行,都有信心去挑战有多重要。除开成绩,这世间的其他荣耀与成功,不都得益于“勇敢开始”吗?
网友评论